
恢复力视角下秦岭贫困山区乡村振兴潜力研究
Rural revitalization potential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poor mountainous areas of Qinling Mountai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ilience
恢复力概念为秦岭贫困山区乡村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恢复力视角研究乡村振兴潜力,对于提高贫困山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实现乡村有效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以秦岭贫困山区商洛市为案例,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建立贫困山区乡村恢复力评价体系测度恢复力指数,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识别恢复力关键影响因素,据此提出三区县乡村振兴潜力类型分类。研究结果表明:(1)商洛市三个区县各镇办的恢复力指数呈集聚分布态势,恢复力整体上处于偏低水平状态。(2)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对乡村社区恢复力起到决定作用。(3)三区县乡村振兴潜力可分为四种类型:均衡发展潜力区、农业主导潜力区、农业旅游兼营潜力区和地理环境限制潜力区,根据其资源禀赋和现状发展条件提出针对性的乡村振兴策略。
The concept of resilience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poor mountainous areas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Research on the potentia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ilien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momentum of poor mountainous villages and realizing effect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takes Shangluo, a mountainous city of Qinling as a case.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the paper establishes a poverty-stricken mountainous village resilience evaluation system to measure the resilience index, and uses spati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o identify the restoration ability. Based on the key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wer,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the potential type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three districts and counties is proposed.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resilience index of the three districts and counties of Shangluo is in a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 and the resilience is generally low. (2)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factors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resilience of rural communities. (3)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potential of the three districts and countie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balanced development potential area, agricultural leading potential area, agricultural tourism concurrently operating potential area,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restricted potential area. Targeted measures for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ir resource endowments and current development conditions.
恢复力 / 空间主成分分析 / 秦岭贫困山区 / 乡村振兴 {{custom_keyword}} /
resilience / spati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 Qinling Mountains poor mountainous areas / rural revitalization {{custom_keyword}} /
表1 乡村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Index system of rural resilience evaluation |
准则层(B) | 指标层(C) | 指标描述与定义 | 权重 | 方向 |
---|---|---|---|---|
B1经济 | C1农业生产总值 | 当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万元 | 0.0464 | + |
C2二产从业人员 |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值/% | 0.0328 | + | |
C3耕地资本 | 人均耕地面积/(亩/人) | 0.0242 | + | |
C4人均纯收入 | 反应农民收入状况/元 | 0.0473 | + | |
C5粮食生产 | 单位耕地面积上的粮食产量/(t/亩) | 0.0198 | + | |
C6劳动力资源 | 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的比例/% | 0.0174 | + | |
B2社会 | C7人口结构 | 性别比失衡程度 | 0.0039 | - |
C8人口迁移 | 人口迁移比/% | 0.0060 | - | |
C9社会总抚养比 | 18岁以下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 0.0106 | - | |
C10社会学习 | 文化站、图书馆数量/个 | 0.4456 | + | |
B3基础设施 | C11道路密度 | 公路网密度/(km/km2) | 0.0811 | + |
C12宽带接通率 | 村宽带接通率/% | 0.0062 | + | |
C13医疗卫生 | 医疗卫生机构拥有情况/个 | 0.0347 | + | |
C14教育资源 | 幼儿园为0.25,小学为0.5,初中为0.75,高中为1 | 0.0661 | + | |
B4环境 | C15人口密度 | 人口数量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km²) | 0.0099 | - |
C16地形起伏 | 基于地形起伏公式计算起伏度/m | 0.0123 | - | |
C17植被覆盖 | 平均NDVI | 0.0136 | + | |
C18生态造林 | 荒山荒(沙)地造林面积/亩 | 0.1038 | + | |
C19面源污染 | 农药化肥使用量/kg | 0.0115 | - | |
C20土地利用 | 土地利用强度 | 0.0066 | - |
表2 空间主成分分析结果Table 2 Spati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esults |
主成分 | 特征值 | 贡献率/% | 累计贡献率/% | 主导因素 | 所属维度 |
---|---|---|---|---|---|
1 | 0.0716 | 32.80 | 32.80 | 地形起伏、植被覆盖、面源污染 | 环境 |
2 | 0.0361 | 16.54 | 49.35 | 人口密度 | 环境 |
3 | 0.0321 | 14.72 | 64.07 | 人均纯收入 | 经济 |
4 | 0.0153 | 7.01 | 71.07 | 粮食生产 | 经济 |
5 | 0.0111 | 5.10 | 76.17 | 宽带接通 | 基础设施 |
6 | 0.0093 | 4.27 | 80.44 | 植被覆盖、生态造林 | 环境 |
7 | 0.0079 | 3.61 | 84.05 | 生态造林 | 环境 |
8 | 0.0070 | 3.22 | 87.27 | 社会总抚养比、人口结构 | 社会 |
表3 各镇办恢复力影响因素Table 3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silience of each county |
所属区县 | 镇办名 | 关键影响因素 |
---|---|---|
商州区 | 大赵峪街办、沙河子镇 | 人口密度 |
大荆镇、板桥镇 | 基础设施 | |
牧护关镇、三岔河镇、麻街镇、金陵寺镇、陈塬街办 | 生态造林、社会总抚养比 | |
黑山镇、闫村镇、腰市镇 | 人均纯收入、社会总抚养比 | |
夜村镇 | 粮食产量 | |
杨峪河镇、杨斜镇、刘湾街办、北宽坪镇 | 植被覆盖 | |
洛南县 | 城关街办 | 人口密度、基础设施 |
四皓街办、永丰镇、保安镇、洛源镇 | 生态造林、社会总抚养比 | |
景村镇、古城镇 | 人均纯收入 | |
巡检镇、寺耳镇、麻坪镇、高耀镇 | 社会总抚养比 | |
石门镇、石坡镇、柏峪寺镇、灵口镇 | 基础设施、植被覆盖 | |
三要镇、高耀镇 | 植被覆盖 | |
山阳县 | 城关街办 | 人口密度、人均纯收入 |
色河铺镇、漫川关镇 | 粮食产量、生态造林 | |
小河口镇、两岭镇、南宽坪镇、西照川镇 | 基础设施 | |
天竺山镇、延坪镇、法官镇、王阎镇、银花镇 | 人均纯收入、基础设施 | |
十里铺街办、高坝店镇、中村镇 | 粮食产量 | |
户家塬镇、杨地镇、板岩镇 | 社会总抚养比 |
[1] |
罗翔, 李崇明, 万庆, 等. 贫困的“物以类聚”: 中国的农村空间贫困陷阱及其识别.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0):2460-2472.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 |
刘彦随, 周扬, 刘继来. 中国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特征及其精准扶贫策略.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 31(3):269-278.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3] |
潘竟虎, 冯娅娅. 中国农村深度贫困的空间扫描与贫困分异机制的地理探测. 地理学报, 2020, 75(4):769-788.
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中选取贫困的影响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确定了贫困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GIS空间分析和BP人工神经网络,分别模拟了省域、市域和县域3个尺度下的自然致贫指数与社会经济消贫指数,进一步计算获得了3个尺度下的贫困压力指数,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借助Flexible空间扫描探测识别出深度贫困县,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理探测器揭示其主导致贫因素,并提出差别化的减贫对策建议。结果表明:① 省域、市域、县域3个尺度的自然致贫指数和贫困压力指数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呈现出明显的“东低西高”的空间分布格局;社会经济消贫指数的空间分布一致性不高,县域尺度更为破碎。以黑河—百色线为界,县域贫困压力指数在空间上表现出“大分散、小聚集”的分布状态。识别出的全国贫困县共计655个,主要分布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② 3个尺度下,空间扫描识别出的贫困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县域尺度下识别出208个深度贫困县,多位于省际边缘区。③ 地理探测器识别出深度贫困县的7个致贫主导因素,按照主导因素将深度贫困县划分为地形要素制约型、区位交通制约型、经济收入制约型和生态环境制约型4类。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4] |
郑小玉, 刘彦随. 新时期中国“乡村病”的科学内涵、形成机制及调控策略. 人文地理, 2018, 33(2):100-106.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5] |
李玉恒, 阎佳玉, 刘彦随. 基于乡村弹性的乡村振兴理论认知与路径研究. 地理学报, 2019, 74(10):2001-2010.
在人类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乡村衰退问题已成为全球性趋势,亟需实施乡村振兴。科学、系统把握乡村地域系统的演化规律,深入揭示乡村系统与外界发展环境的交互作用模式,提升乡村自身抵御、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弹性,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乡村弹性视角理论解析了乡村地域系统演化与乡村振兴。研究发现:① 乡村弹性包含乡村系统对外界扰动冲击的抵御能力、适应能力与实现全新发展的转型能力。② 乡村演化分异是乡村地域系统与外界发展主导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在此过程中,乡村弹性决定着不同发展阶段乡村地域系统的演化方式和结果。③ 打造多功能乡村、实施乡村整治工程、培育乡村社会资本对构建弹性乡村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强调应科学识别乡村地域系统,差异化制定培育与提升乡村弹性的实施方案,实现乡村系统功能、结构及运行达到均衡状态。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6] |
何杰, 金晓斌, 梁鑫源, 等. 城乡融合背景下淮海经济区乡村发展潜力: 以苏北地区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8):1940-1957.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7] |
王良健, 吴佳灏. 基于农户视角的宅基地空心化影响因素研究. 地理研究, 2019, 38(9):2202-2211.
明晰宅基地空心化形成机制是推进空心村治理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前提。本文建立数理模型并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探究宅基地空心化成因的差异性。结果表明:① 调研地区的宅基地空心化率均值为29.14%,山地和丘陵的空心化程度远高于平原,中西部地区显著高于东部地区;② 经济发展水平、地形状况、社会保障制度是宅基地空心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耕地资源禀赋、人口等社会因素、制度因素等影响随分位点而异;③ 家庭年总收入、村组区位对宅基地空心化的正向影响随分位点提高而增加,宅基地确权进度、“一户一宅”落实情况的正向影响仅在中低分位点呈上升趋势,对于“举家迁移”的影响并不明显;农户参保行为可显著抑制空心化程度的加剧,地形的负向影响呈“U”型分布。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8] |
李玉恒, 宋传垚, 阎佳玉, 等. 深度贫困地区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研究: 以河北省阳原县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951-959.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与工业化影响下,广大乡村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面临的“乡村病”问题凸显,影响到乡村可持续发展进程,亟需重视乡村振兴。科学把握乡村地域系统的演化过程与格局特征,提出乡村振兴的方向与适宜路径,对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河北省阳原县为例,从土地利用变化视角探究了深度贫困地区乡村中心集聚性与成长性,揭示了乡村地域系统的演化过程与格局。研究发现:① 伴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乡村建设用地扩张强度明显高于乡镇政府驻地与县城地区的建设用地扩张强度;② 生产要素在城、镇、村间不均衡集聚的特征明显,导致县城邻近地区、乡镇政府所在地、偏远乡村地区的中心集聚性依次降低;③ 受区位、交通、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县城邻近地区、区位较好的乡镇以及交通干线附近地区更易于集聚生产要素,成为乡村成长性的高值区;④ 深度贫困地区乡村常住人口持续减少,“人减地增”的乡村空心化问题严峻。文章强调应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强化城乡联系,提升县城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并积极推进村镇化发展,开展空心村土地综合整治,培育乡村社会资本,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9] |
马历, 龙花楼, 屠爽爽, 等. 基于乡村多功能理论的贫困村域演变特征与振兴路径探讨: 以海南省什寒村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1435-1446.
对于多数农村地区而言,贫困是制约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摆脱对农业的过度依赖和单一生产功能,乡村多功能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日渐受到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多功能路径有助于减少贫困发生率,并提高农村社区和家庭面对生存压力的能力。论文立足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在阐释乡村多功能概念内涵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调研和半结构式访谈等方法,基于多功能视角剖析贫困村域乡村发展的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总结提炼其创新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贫困村域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结果表明:① 在内外部驱动力的作用下,海南省什寒村实现了从弱势的贫困农村向产品多样化的多功能乡村转变;② 乡村农业生产、就业与社会保障、生态保育及文化传承等多项功能的协调发展,对于提高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增强乡村弹性具有积极意义;③ 驱动乡村多功能演化的因素包含政策支持、市场需求、自然本底、资金技术、行为主体和文化特质等多个方面;④ 针对贫困村域乡村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从宏观层面提供乡村振兴外援力、从中观层面促进乡村振兴交互力、从微观层面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力,通过总体谋划、各个击破以实现乡村振兴。最后从多功能视角,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进行了探讨。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0] |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地理学报, 2018, 73(4):637-650.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只有二者可持续发展,才能相互支撑。依据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说,城乡融合系统、乡村地域系统是全新认知和理解城乡关系的理论依据。针对日益严峻的“乡村病”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既是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破解“三农”问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剖析了乡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问题导向的中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科学途径及研究前沿领域。结果表明:①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对象是一个乡村地域多体系统,包括城乡融合体、乡村综合体、村镇有机体、居业协同体,乡村振兴重在推进城乡融合系统优化重构,加快建设城乡基础网、乡村发展区、村镇空间场、乡村振兴极等所构成的多级目标体系。② 中国“三农”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当前乡村发展正面临主要农业生产要素高速非农化、农村社会主体过快老弱化、村庄建设用地日益空废化、农村水土环境严重污损化和乡村贫困片区深度贫困化等“五化”难题。③ 乡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辅相成,乡村振兴应致力于创建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推进乡村极化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构建乡村地域系统转型—重构—创新发展综合体系。④ 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应着眼于乡村地域系统的复杂性、综合性、动态性,探究以根治“乡村病”为导向的新型村镇建设方案、模式和科学途径,为实现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1] |
刘彦随, 李进涛. 中国县域农村贫困化分异机制的地理探测与优化决策. 地理学报, 2017, 72(1):161-173.
农村贫困化是长期以来备受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科学揭示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机制,成为实施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课题。论文以河北省阜平县为典型案例,运用地理探测器、多元线性回归等模型方法,诊断出县域农村贫困化分异的主导因素,揭示了农村贫困化分异的动力机制,提出了不同贫困化地域类型的扶贫政策与模式。结果表明:① 影响农村贫困化分异的主导因素包括地面坡度、人均耕地资源、到主要干道距离、到县城中心距离等,各因素对贫困发生率分异的决定力分别为0.14、0.15、0.15、0.17;② 不同类型区域农村贫困化的分异机制存在明显差异,可归纳为自然环境约束型、资源丰度约束型、交通区位约束型、经济区位约束型等四大类型;③ 根据阜平县各乡镇核心主导因素,进一步划分出单因素、双因素和多因素影响区域,县域整体呈现出以横向中心为双因素影响区,两侧为单因素与多因素并存的多极核心主导因素影响的农村贫困发生分异区;④ 不同驱动机制下的县域扶贫开发亟需因地制宜、尊重科学、讲求实效,有序推进精准扶贫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2] |
乔陆印. 乡村振兴村庄类型识别与振兴策略研究: 以山西省长子县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1340-1348.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乡村差异性与发展分化原则,科学识别乡村类型、明晰乡村振兴导向,对于编制区域乡村振兴规划与分类施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村域尺度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尺度,但囿于微观尺度统计数据与基础资料的缺乏,亟需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乡村类型识别方法体系。论文简要解析了影响村庄分布、演进与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据此构建乡村振兴村庄类型识别指标体系,并按照“自然因素→振兴潜力→发展现状→资源基础”的逻辑思路逐级识别乡村主导类型。结果表明:① 自然因子限制了村落的基本格局与演变方向,经济区位决定了村落的发展潜力与转型能力,二者在村落演进与乡村振兴中起到决定性作用;② 从农户视角看,村落的空间区位效能是否适应农户生产生活需求和生计方式,决定了农户居住场所是否发生空间迁移,并通过闲置废弃宅基地得到呈现;③ 将长子县村庄识别为城郊融合型、集聚提升型、传统农业型、特色保护型、搬迁撤并型5类,结合不同的乡村振兴模式提出相应的发展导向与振兴策略,以期为乡村振兴分类施策提供决策参考。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3] |
文琦, 郑殿元. 西北贫困地区乡村类型识别与振兴途径研究. 地理研究, 2019, 38(3):53-65.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4] |
刘彦随. 新时代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 地理研究, 2019, 38(3):461-466.
城乡融合与乡村可持续发展,既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主题,也是地理学乡村系统研究的主要前沿课题。面对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分隔、人地分离和日趋严峻的乡村病问题,加快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本文简要分析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经济社会背景及其重要意义,指出深度探究人地系统耦合、城乡发展融合、村镇功能契合重大理论与科学途径,成为现代地理学面向国家战略、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责任。重点介绍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一周年来国内相关研究进展及本专辑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最后,着眼于发挥地理学优势和特色,阐释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及科技需求,提出了进一步深化中国乡村科学与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的初步思考和建议。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5] |
杨园园, 臧玉珠, 李进涛. 基于城乡转型功能分区的京津冀乡村振兴模式探析. 地理研究, 2019, 38(3):228-242.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6] |
屠爽爽, 郑瑜晗, 龙花楼, 等. 乡村发展与重构格局特征及振兴路径: 以广西为例. 地理学报, 2020, 75(2):365-381.
乡村重构是实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系统开展典型地区乡村发展与重构的格局特征及问题识别研究,是新阶段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科学施策的基础。以广西为案例地,基于熵值法支持下的TOPSIS模型,分时段综合评价全区乡村发展水平和乡村重构强度的格局特征,识别乡村发展与重构的问题区域,探讨实现乡村振兴的调控路径。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广西乡村发展水平快速提升,乡村地域正在由相对均质走向异质发展态势;各研究时段经济、社会、空间重构强度均值逐渐增大,经济重构愈发加快,空间重构后来居上但仍相对滞后;经济—社会—空间重构耦合度和协调度均值逐渐提升,但当前协调水平仍然不高。基于上述研究,识别出乡村发展与重构存在若干问题的7类计37个县域,问题区域的形成折射着地理环境影响的痕迹,是社会经济要素变化背景下地形地貌、区位条件、资源条件、经济基础、行为主体、区域政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乡村地域的健康发展有赖于经济—社会—空间的协调耦合,乡村振兴的实现既需要从宏观层面统筹谋划乡村重构的区域路径,还需要针对问题区域及其关键领域研制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和空间优化的调控措施。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7] |
乔伟峰, 戈大专, 高金龙, 等. 江苏省乡村地域功能与振兴路径选择研究. 地理研究, 2019, 38(3):522-534.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索乡村振兴的差异化路径成为研究热点。乡村地域功能具有空间的差异性,明晰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格局对于准确定位乡村发展模式、实施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省为例,采用定量评价方法,构建了包含生产发展、生活保障和生态保育为核心的乡村地域多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以县级尺度识别了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格局和地域类型,在此基础上探索各类型区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结果表明:江苏省乡村生产发展功能尚需完善、空间集聚程度低;生活保障功能空间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带性规律基本一致,呈现由苏南向苏北渐进衰退的趋势;生态保育功能高值区的区县数量较少,大部分区县的生态保育功能还有待加强;乡村地域总体功能由苏南向苏北呈现先行发展区、优化升级区、转型提升区和滞后欠发达区四种地域类型。此外,根据乡村地域总体功能呈现的差异化地域类型分别提出了相应的乡村振兴路径。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8] |
何仁伟.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理论探讨、机理阐释与实现路径. 地理研究, 2018, 37(11):2127-2140.
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实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等值,是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通过基础理论的分析,探讨了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科学内涵,剖析了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相互关系,构建了城乡空间均衡模型和定义城乡等值线,提出了中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实现途径及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结果表明:① 城乡融合发展是基于空间布局优化和制度供给创新的经济、社会、环境全面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五边形”和“人—地—钱—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涵;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过程是城乡空间动态均衡的过程。② 城乡发展的空间均衡模型可以较好地阐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通过城乡要素的重新优化配置和人口的流动,城乡人均综合发展效益逐渐趋于相等;城乡等值线可以进一步解释城乡发展空间均衡的动态过程与传导机理。③ 从政策制度构建、“点轴”渐进扩散、分区分类推进、典型发展模式提炼等方面探讨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可以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9] |
郭远智, 周扬, 刘彦随. 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 内在逻辑与实现机制. 地理研究, 2019, 38(12):2819-2832.
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需要,当前中国贫困地区乡村发展正逐渐由低层次的脱贫向更高层次的振兴转变,两者的紧密关联使得减贫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探讨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而从多个维度剖析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实践如何助推其乡村振兴。结果表明:① 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旨在科学诊断致贫因子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措施实施帮扶,从根本上消除导致贫困的各种障碍性因素;乡村振兴则重点在于通过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②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内在一致性使得两者存在紧密的逻辑顺承性,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基本前提,而乡村振兴是精准扶贫的深化和保障,可以说农村减贫的过程也是乡村逐步振兴的过程。③ 通过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和配置补齐乡村人、地、业等发展短板,贫困地区重塑了要素耦合、结构合理、功能复合的乡村地域系统,从而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振兴,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和农村美的发展目标。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0]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1] |
温晓金, 杨新军, 王子侨. 多适应目标下的山地城市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 地理研究, 2016, 35(2):299-312.
面对全球环境变化,识别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是可持续性研究的核心议题。山地城市发展条件受地形、建设用地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其人地关系更为脆弱,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需要权衡。针对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的脆弱性评价存在时空精度较粗、目标过于含糊的问题,以秦岭山地的商洛市为例,基于主体功能区划方案设置不同适应目标,构建包括32个指标42项数据的山地城市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在空间差异上,柞水县的脆弱性程度较低,洛南县脆弱性程度最高;在1997-2013年间,脆弱性低值样本随时间变化有所升高,高值样本于2003-2008年间达到峰值;全市域脆弱性空间差异存在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在2013年差异达到最小,区域差距有所缓和。在多适应目标下,商州区在重点开发导向下脆弱性最低,而柞水县、镇安县和商南县等更适于限制开发导向,不同适应目标导向会对脆弱性评价结果产生影响。在较高时空精度上探讨山地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定量指引,采用的多适应目标情景设置可以作为区域社会发展评价研究的一种新思路。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2] |
廖彩荣, 陈美球.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17, 16(6):795-802.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3] |
刘杰. 乡村振兴能力体系建设的五个维度. 农村·农业·农民: B版, 2020, (5):8-10.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4] |
高彬. 浅析社区恢复力及其测度研究. 现代营销, 2017, (10):234-235.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5] |
何艳冰, 陈佳, 黄晓军. 西安城市边缘区失地农民社区恢复力测度与影响因素.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9, 29(3):126-136.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6] |
郭永锐, 张捷. 社区恢复力研究进展及其地理学研究议题.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100-109.
随着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加深,灾害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在这一背景下,恢复力成为推动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范式。恢复力研究的范式也由早期的生态恢复力逐渐转向社区恢复力的研究。现有的社区恢复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探索、影响因素识别、基于客观指标和基于行动者感知的社区恢复力测度等方面。迄今尚未形成公认的可接受的社区恢复力理论框架;对普通乡村社区研究较多,对特定资源依赖型社区恢复力研究较少;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对社区恢复力的影响研究较多,对其他灾害和危机对社区恢复力的影响研究较少;社区恢复力测度方法的适用性和科学性仍待加强;社区恢复力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在此基础上,提出从地理学视角研究社区恢复力的主要议题,包括社区恢复力的形成机制及其区域差异、动态演变过程、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基于人地关系的社区恢复力感知量表以及具有尺度效应的社区恢复力测度指数等。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7]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8]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9]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30] |
王群, 陆林, 杨兴柱. 旅游地社区恢复力认知测度与影响因子分析: 以千岛湖为例. 人文地理, 2017, 32(5):139-146.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31] |
郭永锐, 张捷, 张玉玲. 旅游社区恢复力研究: 源起、现状与展望. 旅游学刊, 2015, 30(5):85-96.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32]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33]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34] |
张学渊, 魏伟, 颉斌斌, 等. 西北干旱区生态承载力监测及安全格局构建.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11):2389-2402.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custom_ref.label}}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