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叶玉瑶, 苏泳娴, 张虹鸥, 等. 生态阻力面模型构建及其在城市扩展模拟中的应用 [J]. 地理学报, 2014, 69(4): 485-496.
[2] 方创琳, 王岩. 中国城市脆弱性的综合测度与空间分异特征 [J]. 地理学报, 2015, 70(2): 234-247.
[3] 赵林, 王维, 张宇硕, 等. 东北振兴以来东北地区城市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 [J]. 经济地理, 2014, 34(12): 69-77.
[4] 袁海红, 牛方曲, 高晓路. 城市经济脆弱性模拟评估系统的构建及其应用 [J]. 地理学报, 2015, 70(2): 271-282.
[5] 王岩, 方创琳. 大庆市城市脆弱性综合评价与动态演变研究 [J]. 地理科学, 2014, 34(5): 547-555.
[6] 苏飞, 陈媛, 张平宇. 基于集对分析的旅游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以舟山市为例 [J]. 地理科学, 2013, 33(5): 538-544.
[7] 程钰, 任建兰, 徐成龙. 资源衰退型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估——以山东枣庄市为例 [J]. 经济地理, 2015, 35(3): 87-93.
[8] 袁海红, 高晓路. 城市经济脆弱性评价研究——以北京海淀区为例 [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7): 1159-1172.
[9] 苏飞, 张平宇. 石油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以大庆市为例 [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7): 1267-1274.
[10] 李博, 杨智, 苏飞. 基于集对分析的大连市人海经济系统脆弱性测度 [J]. 地理研究, 2015, 34(5): 967-976.
[11] HUFSCHMIDT G.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everal vulnerability concepts [J]. Natural Hazards, 2011, 58(2): 621-643. [12] MCCARTHY J J, CANZIANI O F, LEARY N A, et al. IPCC Climate Change 2001: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M].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Third Assessment Repor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81-111. [13] 孙平军, 修春亮, 王忠芝. 基于PSE模型的矿业城市生态脆弱性的变化研究——以辽宁阜新为例 [J]. 经济地理, 2010, 30(8): 1354-1359.
[14] 李博, 佟连军, 韩增林. 东北地区煤炭城市脆弱性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J]. 地理研究, 2010, 29(2): 361-372.
[15] KATES R W, AUSUBEL J H, BERBERIAN M. Climate Impact Assessment: Studies of the Interaction of Climate and Society [M].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1985. [16] TURNER B L, KASPERSON R E, MATSON P A, et al. A framework for vulnerability analysis in sustainability science [J]. Proceed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3, 100(14): 8074-8079. [17] 史兴民, 韩申山, 安鹏飞, 等. 中西部典型资源型城市环境脆弱性评价 [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 29(6): 63-68.
[18] 那伟, 刘继生. 辽源市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及其规避措施研究 [J]. 地理科学, 2009, 29(5): 666-672.
[19] 李锋, 万年庆, 史本林, 等. 基于“环境-结构”集成视角的旅游产业脆弱性测度——以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为例 [J]. 地理研究, 2014, 33(3): 569-581.
[20] CHANG L F, HUANG S L. Assessing urban flooding vulnerability with an emergy approach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5, 143: 11-24. [21] 喻忠磊, 杨新军, 石育中. 关中地区城市干旱脆弱性评价 [J]. 资源科学, 2012, 34(3): 581-588.
[22] 韩瑞玲, 佟连军, 佟伟铭, 等. 基于集对分析的鞍山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估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3): 344-352.
[23] 张晓瑞, 张琳雅, 方创琳. 概念、框架和测度:城市脆弱性研究脉络评述及其拓展 [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5, 31(4): 94-99.
[24] 商彦蕊. 灾害脆弱性概念模型综述 [J]. 灾害学, 2013, 28(1): 112-116.
[25] 李鹤, 张平宇. 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社会就业脆弱性分析 [J]. 地理研究, 2009, 28(3): 751-760.
[26] ZOU L L, WEI Y M. Impact assessment using DEA of coastal hazards on social-economy in Southeast Asia [J]. Natural Hazards, 2009, 48(2): 167-189. [27] 卢万合, 刘继生, 蔡文香. 基于生态足迹的吉林省生态脆弱性分析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 24(5): 17-21.
[28] 杨新军, 张慧, 王子侨. 基于情景分析的西北农村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以榆中县中连川乡为例 [J]. 地理科学, 2015, 35(8): 952-959.
[29] 梁增贤, 解利剑. 传统旅游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研究——以桂林市为例 [J]. 旅游学刊, 2011, 26(5): 40-46.
[30] 苏飞, 张平宇. 基于集对分析的大庆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 [J]. 地理学报, 2010, 65(4): 454-464.
[31] 李平星, 陈诚. 基于VSD模型的经济发达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以太湖流域为例 [J].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23(2): 237-243.
[32] 徐君, 李贵芳, 王育红.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研究综述与展望 [J]. 资源科学, 2015, 37(6): 1266-1278.
[33] 董军, 国方媛. 多层次系统的动态评价研究 [J]. 运筹与管理, 2011, 20(5): 176-184.
[34] 孙平军, 修春亮. 脆弱性视角的矿业城市人地耦合系统的耦合度评价——以阜新市为例 [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 29(6): 75-79.
[35] 周彬, 钟林生, 陈田, 等. 基于变权模型的舟山群岛生态安全预警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6): 1854-1862.
[36] 舒帮荣, 黄琪, 刘友兆, 等. 基于变权的城镇用地扩展生态适宜性空间模糊评价——以江苏省太仓市为例 [J].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3): 402-412.
[37] 汪培庄. 模糊集与随机集落影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
[38] 李洪兴. 因素空间理论与知识表示的数学框架(Ⅷ)——变权综合原理 [J]. 模糊系统与数学, 1995, 9(3): 1-9.
[39] 赵宏波, 马延吉. 基于变权-物元分析模型的老工业基地区域生态安全动态预警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 生态学报, 2014, 34(16): 4720-4733.
[40] 石荣, 李明捷. 变权综合法在航空公司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1, 7(10): 143-148.
[41] 吴冠岑, 牛星. 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的惩罚型变权评价模型及应用——以淮安市为例 [J]. 资源科学, 2010, 32(5): 992-999.
[42] 唐丽芳, 贾冬青, 孟庆鹏. 用MATLAB实现灰色预测GM(1,1)模型 [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 24(2): 35-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