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报 ›› 2016, Vol. 31 ›› Issue (2): 287-298.doi: 10.11849/zrzyxb.20141207
李娅芸1, 刘雷1, 安韶山1, 2, *, 曾全超1, 3, 李鑫1
LI Ya-yun1, LIU Lei1, AN Shao-shan1, 2, ZENG Quan-chao1, 3, LI Xin3
摘要: 论文通过Le Bissonnais法对黄土丘陵区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三种植被区下的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稳定性以及土壤可蚀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植被区表层土壤(0~20 cm)中,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R0.2)和平均重量直径(MWD)整体上表现为阳坡小于阴坡,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则表现为阳坡大于阴坡,但是阴、阳坡差异均不显著;2)表层土壤的R0.2、MWD均表现为森林区>森林草原区>草原区,可蚀性因子K值则表现为草原区>森林草原区>森林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森林区、森林草原区和草原区;3)扰动后湿润处理(WS)和快速湿润处理(FW)下的森林区与草原区土壤的稳定性和可蚀性指标差异显著,FW处理下二者差异尤为显著,而森林草原区土壤则居于前面两种土壤之间。总体来说,在黄土丘陵地带,植被区从北向南,由草原区向森林区变化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和抗侵蚀性在不断提高,南部森林区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比北部草原区更强,抗侵蚀能力更大。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