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廖梦婷, 魏凤. 中亚地区粮食生产潜力及发展潜力分析——基于GAEZ方法[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3): 582-593. |
[2] |
庞艳梅, 陈超, 郭晓艺, 徐富贤. 1961—2015年西南区域单季稻生长季气候年型及其生产潜力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2): 476-489. |
[3] |
葛亚宁, 刘洛, 徐新良, 张学霞, 袁兰兰, 张晓峰. 近50 a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玉米生产潜力时空演变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5): 784-795. |
[4] |
钟章奇, 王铮, 夏海斌, 孙翊, 乐群. 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生产潜力的空间演变[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12): 2018-2032. |
[5] |
李莉, 周宏飞, 包安明. 中亚地区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2): 285-294. |
[6] |
杨海龙, 封志明, 吕耀. 木薯燃料乙醇的碳效应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3, 28(5): 732-744. |
[7] |
王静, 杨小唤, 蔡红艳, 李月娇. 20 a来中国占补耕地光温生产潜力时空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13, 28(1): 126-136. |
[8] |
李红强, 王礼茂. 中国发展非粮燃料乙醇减排CO2的潜力评估[J].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2): 225-234. |
[9] |
赵媛媛, 何春阳, 李晓兵, 黄庆旭, 杨洋. 干旱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对中国北方草地与农牧交错带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的综合影响评价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1): 123-135. |
[10] |
马金玉, 刘晶淼, 李世奎, 梁宏, 姜朝阳, 王炳忠. 基于试验观测的光合有效辐射特征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5): 673-682. |
[11] |
封志明, 杨艳昭, 张晶, 王秀芬. 从栅格到县域:中国粮食生产的资源潜力区域差异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5): 747-755. |
[12] |
居煇, 李三爱, 严昌荣, 李康. 北方旱农区玉米自然降水生产潜力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21(4): 632-637. |
[13] |
李军, 邵明安, 张兴昌. 黄土高原旱塬地冬小麦水分生产潜力与土壤水分动态的模拟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19(6): 738-746. |
[14] |
王宗明, 梁银丽. 应用EPIC模型计算黄土塬区作物生产潜力的初步尝试[J].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4): 481-487. |
[15] |
王慷林, 普迎冬, 许建初. 云南棕榈藤资源及发展策略[J].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4): 499-5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