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左志燕, 张人禾.中国东部春季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J].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8, 38(11): 1428-1437.
[2] 郭维栋, 马柱国, 王会军.土壤湿度——一个跨季度降水预测中的重要因子及其应用探讨[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7, 12(1): 20-28.
[3] 钱正英, 沈国舫, 石玉林, 等.东北地区有关水土资源配置、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研究(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4] 郭维栋, 马柱国, 姚永红.近50 年中国北方土壤湿度的区域演变特征[J].地理学报, 2003, 58(S1): 83-90.
[5] 黄艳,丁裕国.东北地区夏季土壤湿度垂直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J].气象科学, 2007, 27(3): 259-265.
[6] 李琛, 沈新勇, 李伟平.东北地区土壤湿度的诊断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9): 4969-4700.
[7] Callies U, Rhodin A, Eppel D P.A case study on variational soil moisture analysis from atmospheric observations[J].Journal of Hydrology, 1998, 212/213: 95-108.
[8] Heathman G C, Starks P J, Ahuja L R, et al.Assimilation of surface soil moisture to estimate profile soil water content[J].Journal of Hydrology, 2003, 279: 1-17.
[9] 陈斌, 丁裕国, 刘晶淼.土壤湿度的一种统计预报模型初步试验[J].气象科学, 2005, 25(3): 231-237.
[10] 孙秀邦, 严平, 黄勇, 等.淮北地区土壤墒情动态预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 30(9): 1144-1147.
[11] 陈金华, 杨太明, 马晓群, 等.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土壤水分动态模拟初探[J].中国农业气象, 2007, 28(3): 289-291.
[12] 刘可群, 刘志雄, 梁益同, 等.基于前期有效降水推算耕作层土壤湿度的方法[J].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3): 365-369.
[13] 么枕生.用于数值分类的聚类分析[J].海洋湖沼通报, 1994(2): 1-11.
[14] 丁裕国, 江志红.一种新的聚类方法在中国气候区划中的应用[M]//气候学研究——气候理论与应用.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7: 148-153.
[15] 丁裕国, 张耀存, 刘吉峰.一种新的气候分型区划方法[J].大气科学, 2007, 31(1): 129-136.
[16] 王菊翠, 仵彦卿, 党碧玲, 等.基于统计分析的陕西段泾河水质时空分布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4): 674-685.
[17] 卢玉邦.土壤水分预报模型的研究[J].土壤学报, 1989, 26(1): 51-56.
[18] 史文娇, 岳天祥, 石晓丽, 等.土壤连续属性空间插值方法及其精度的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1): 165-177.
[19] 孙丞虎, 李维京, 张祖强, 等.淮河流域土壤湿度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异常关系的初步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 2005, 16(2): 129-138.
[20] 么枕生.聚类统计检验用于气候分类[M]//气候学研究——气候理论与应用.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7: 85-94.
[21] 周亮广, 戴仕宝, 江玉晶.基于水资源供需平衡机制的安徽省干旱时空分布[J].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6): 1030-10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