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萌萌, 刘梦云, 常庆瑞, 刘欢, 张杰. 1985—2015年陕西黄土台塬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11): 2032-2045. |
[2] |
黄先飞, 周运超, 张珍明. 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后寨河喀斯特小流域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6): 1056-1067. |
[3] |
董立宽, 方斌, 王晨歌. 基于Copula函数的茶园土壤铜锌空间协同效应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5): 867-878. |
[4] |
张圣民, 许明祥, 张志霞, 李彬彬. 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农田土壤有机碳采样布点方法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4): 634-643. |
[5] |
李藜, 宋波, 陈同斌, 张云霞, 余元元, 田美玲, 刘畅, 伏凤艳. 广西西江流域土壤铜含量状况调查与风险评估[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4): 644-656. |
[6] |
厉彦玲, 赵庚星. 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耕地土壤养分空间预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3): 489-503. |
[7] |
张珍明, 周运超, 黄先飞, 田潇. 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2): 313-324. |
[8] |
杨浩, 胡中民, 郭群, 李胜功, 李凌浩, 白文明. 增雨和氮添加对内蒙古草原土壤氮矿化潜力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12): 2034-2042. |
[9] |
曾全超, 李鑫, 董扬红, 安韶山. 黄土高原延河流域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11): 1881-1891. |
[10] |
金宝石, 高灯州, 杨平, 王维奇, 曾从盛. 闽江河口区互花米草入侵不同年限下湿地土壤有机碳变化[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4): 608-619. |
[11] |
李娜娜, 张彦军, 周小刚, 邹俊亮, 刘庆芳, 李俊超, 刘京, 郭慧敏, 王蕊, 郭胜利. 青海乐都县30a来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6): 1005-1012. |
[12] |
曾全超, 李鑫, 董扬红, 李娅芸, 程曼, 安韶山. 陕北黄土高原土壤性质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纬度变化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5): 870-879. |
[13] |
廖洪凯, 李娟, 龙健, 刘灵飞, 杨华, 张文娟. 基于组内-组间主成分分析的土地利用与团聚体有机碳关系的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1): 141-151. |
[14] |
张志霞, 许明祥, 刘京, 李强. 黄土高原不同地貌区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与合理取样数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12): 2103-2113. |
[15] |
顾峰雪, 庞瑞, 张远东, 黄玫, 李洁, 郝卫平, 梅旭荣. 1954-2010年西南高山地区土壤碳储量时空动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11): 1930-19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