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渭南, 董光荣, 董治宝. 中国北方土壤风蚀问题的研究进展和趋势[J]. 地球科学进展, 1994, 9(5): 6-12.
[2] 胡云锋, 刘纪远, 庄大方. 土壤风力侵蚀研究现状与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3): 288-295.
[3] 王涛, 朱震达. 中国沙漠化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1, 9(2): 7-12.
[4] 刘连友, 王建华, 李小雁, 等.耕作土壤可蚀性颗粒的风洞模拟测定[J]. 科学通报, 1998, 43(15): 1663-1666.
[5] 刘玉璋, 董光荣, 李长治.影响土壤风蚀主要因素的风洞试验研究[J]. 中国沙漠,1992,12(4): 41-49.
[6] 胡云锋, 刘纪远, 庄大方, 等. 风蚀土壤剖面137Cs的分布及侵蚀速率的估算[J]. 科学通报, 2005, 50(9): 933-937.
[7] 刘纪远, 齐永青, 师华定, 等. 蒙古高原塔里亚特-锡林郭勒样带土壤风蚀速率的137Cs示踪分析[J]. 科学通报, 2007, 52(23): 2785-2791.
[8] 齐永青, 刘纪远, 师华定, 等. 蒙古高原北部典型草原区土壤风蚀的137Cs示踪法研究[J]. 科学通报, 2008, 53(9): 1070-1076.
[9] 王涛, 吴薇, 王熙章.沙质荒漠化的遥感监测与评估——以中国北方沙质荒漠化区内的实践为例[J]. 第四纪研究,1998(2): 108-118.
[10] 胡云锋,刘纪远,庄大方,等.土地利用动态与风力侵蚀动态对比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2003,22(6): 541-550.
[11] 熊利亚,李海萍,庄大方.应用MODIS数据研究沙尘信息定量化方法探讨[J]. 地理科学进展, 2002,21(4): 327-332.
[12] 延昊,王长耀,牛铮,等.应用遥感技术估算东亚沙尘携沙量[J].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16(1): 120-123.
[13] 师华定, 高庆先, 庄大方, 等. 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的内蒙古土壤风蚀危险度评价[J]. 环境科学研究, 2008, 21(5): 129-133.
[14] Shi H D, Liu J Y, Zhuang D F, et al. Using the RBFN model and GIS technique to assess wind erosion hazard of Inner Mongolia, China[J].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07,18: 413-422.
[15] 师华定, 高庆先, 齐永青, 等. 蒙古高原土壤风蚀危险度的FCM模糊聚类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5): 881-889.
[16] 汤懋苍, 高晓清. 蒙古高原地面风、 压、 温场的基本特征[J]. 气象学报,1996,54(1): 121-127.
[17] Fryrear D W, Saleh A, Bilbro J D. Revised Wind Erosion Equation [M]. Washington D C: USDA, 1998.
[18] 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 初稿[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9.
[19] 刘明光.中国自然地理图集[M].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8.
[20] 于剑.论模糊c均值算法的模糊指标[J]. 计算机学报, 2003, 26(8): 968-973.
[21] Li B L, English E, Zhu A X.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for predictive mapping using a fuzzy c-means classification//Liu M L, Chen G Q, Ying M S. Fuzzy Logic, Soft Computing and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5: 1205-1209.
[22] 水利部.土壤侵蚀分级分类标准SL190-96[S].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