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邓红霞, 李存军, 朱兵, 等.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生态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方法[J]. 长江科学学院院报, 2006, 23(6): 35-38.
[2] 王顺久, 杨志峰, 丁晶. 关中平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的投影寻踪方法[J]. 资源科学, 2006, 26(6): 104-110.
[3] 李洪兴, 汪培庄. 模糊数学[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4.
[4] 孟宪萌, 胡和平. 基于熵权的集对分析模型在水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 水利学报, 2009, 40(3): 258-262.
[5] 万星, 丁晶, 张晓丽. 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的集对分析方法[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6, 19(2): 8-10.
[6] 赵克勤, 宣爱理. 集对论——一种新的不确定理论方法与应用[J]. 系统工程, 1996, 14(1): 18-23, 72.
[7] 蒋云良, 徐从富. 集对分析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计算机科学, 2006, 33(1): 205-209.
[8] 魏明华, 郑志宏, 黄强, 等. 基于改进SPA法的地下水环境模糊综合评判[J]. 水利学报, 2009, 40(10): 1204-1209.
[9] 李德顺, 许开立, 张喜嘉, 等. 集对分析集对势的研究及其应用[J].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9, 35(9): 8-9.
[10] 杨俊杰. 基于MOPSO和集对分析决策方法的流域梯级联合优化调度.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11] 李铭洋. 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的评标模型及算法研究. 沈阳:沈阳工业大学, 2008.
[12] 宋松柏, 蔡焕杰.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M].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
[13] 闵庆东, 余卫东, 张建新.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J]. 水土保持研究, 2004, 11(3): 14-17.
[14] 陈守煜, 韩晓军. 模糊集决策单元系统理论及其在黄河置换水量分配中的引用[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6, 46(1): 98-102.
[15] 南艳彩, 粟晓玲, 佟玲, 等. 关中地区水土资源承载力复合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1, 29(6): 164-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