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orld Meteorologic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Meteorological Vocabulary . 2nd Edi., WMO, 1992: 182-784.
[2] Palmer W C. Meteorological drought . US Weather Bureau Research Paper, 1965: 45-58.
[3] 张景书. 干旱的定义与逻辑分析[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93, 11(3): 97-100.
[4]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Meteorological drought—Policy statement [J]. Bulletin of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997, 78: 847-849.
[5] John Kryantash, John A Dracup. 干旱的定量化研究:干旱指数的评价[J]. 干旱气象, 2005, 23(2): 85-93.
[6] 陈南祥, 杨莉, 邵玉冰. 灰色系统理论在区域干旱程度评价中的应用[J]. 灌溉排水学报, 2006(1): 26-29.
[7] 罗培. 基于GIS的重庆市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J]. 中国农业气象, 2007, 28(1): 100-104.
[8] 孙立堂, 夏祥哲, 张丽静, 等. 基于学习向量量化神经网络的农业干旱综合指标分析[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06, 4(4): 78-80.
[9] 刘晓宁, 贾忠华. 模糊综合评价在关中灌区干旱评价中的应用[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5, 16(2): 62-65.
[10] 顾颖, 倪深海, 王会容. 中国农业抗旱能力综合评价[J]. 水科学进展, 2005, 16(5): 700-704.
[11] 张叶, 罗怀良. 农业气象干旱指标研究综述[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6, 22(1): 50-52.
[12] 刘晓英, 郝卫平, 张健. 农田尺度下干旱指标及应用[J]. 中国农业气象, 2005, 26(2): 99-105.
[13] 何艳芬, 张柏, 马超群. 基于GIS的松嫩平原农业干旱敏感性分析[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4, 20(2): 291-293.
[14] 曹升乐, 王旭峰. 基于供需成因分析和供需水量平衡的旱情评价方法研究[J]. 水文, 2006, 26(2): 6-8.
[15] 田红, 徐敏, 李树, 等. 安徽省伏旱特征及预报研究[J]. 高原气象, 2006, 25(4): 731-736.
[16] 盛绍学, 胡雯, 马晓群, 等. 安徽省农业干旱遥感监测指标的确定及应用[J]. 中国农业气象, 2001, 20(4): 36-39
[17] 盛绍学, 马晓群, 荀尚培, 等. 基于GIS的安徽省干旱遥感监测与评估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 2003, 12(1): 151-157.
[18] 马晓群, 盛绍学, 张爱民. 降水对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旱情演变趋势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2001, 22(3): 15-19.
[19] 吴忠莲, 赵家良. 安徽省淮北地区井灌建设问题商榷[J]. 地下水, 2002, 24(4): 238-239.
[20] 凌红波, 徐海量, 乔木, 等. 基于AHP和模糊综合评判的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J]. 中国沙漠, 2010, 30(4): 989-994.
[21] BAO Chao, FANG Chuang-lin.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 of water resources constraint intensity on urbanization in arid area [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9, 19(3): 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