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hrimali S S, Aggarwal S P, Samra J S. Prioritizing erosion-prone areas in hills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A case study of the Sukhna Lake catchment, Northern Indi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2001, 3(1): 54-60.
[2] Anton Vrieling.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for water erosion assessment: A review [J]. Catena, 2006, 65(1): 2-18.
[3] King C, Baghdadi N, Lecomte V, et al. Th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data to monitoring and modeling of soil erosion [J]. Catena, 2005, 62(2-3): 79-93.
[4] 邱超. GIS和遥感技术在水土流失定量检测中的应用[J]. 人民长江, 2009, 40(9): 35-36, 70.
[5] 李雄飞. 基于3S技术的水土流失现状监测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 2009, 29(2): 80-82.
[6] 张明阳, 王克林, 陈洪松. 基于RS和GIS的喀斯特区域土壤侵蚀动态监测与分析——以广西环江县为例[J]. 资源科学, 2007, 29(3): 124-131.
[7] 钱铭杰, 吴芳芳, 童立强, 等. 基于RS与GIS的水土流失监测方法实证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 2009(2): 23-24, 47.
[8] 姚华荣, 杨志峰, 崔保山. GIS支持下的澜沧江流域云南段土壤侵蚀空间分析[J]. 地理研究, 2006, 25(3): 421-429.
[9] 赵善伦, 尹民, 张伟. GIS支持下的山东省土壤侵蚀空间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 2002, 22(6): 694-699.
[10] 张显扬, 王建群, 王同奎. 西藏水土流失特点及水土保持工作[J].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05, 25(4): 45-48.
[11] 刘淑珍, 张建国, 辜世贤. 西藏自治区土壤侵蚀类型研究[J]. 山地学报, 2006, 24(5): 592-596.
[12] 李代明. 西藏水土流失分布成因、危害及治理难度初步分析[J]. 西藏科技, 2001(1): 21-24.
[13] 张建国, 刘淑珍. 西藏冻融侵蚀空间分布规律[J]. 水土保持研究, 2008, 15(5): 1-6.
[14] 高清竹, 李玉娥, 林而达, 等. 藏北地区草地退化的时空分布特征[J]. 地理学报, 2005, 60(6): 965-973.
[15] 赵晓丽, 张增祥, 王长有, 等. 基于RS和GIS的西藏中部地区土壤侵蚀动态监测[J].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9, 5(2): 44-50.
[16] 黄艳艳, 崔致远, 陈少辉. MODIS数据在湖北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 人民长江, 2007, 38(8): 85-87.
[17] 谢云, 刘宝元, 章文波. 侵蚀性降雨标准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0, 14(4): 6-11.
[18] 沈玉芳, 高明霞, 吴永红.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与降水因子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03, 10(2): 13-16, 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