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志华. 1957—2000年中国地面太阳辐射状况的研究.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005.
[2] 左大康, 王勃贤, 陈建绥. 中国地区太阳总辐射的空间分布特征[J]. 气象学报, 1963, 33(1): 78-96.
[3] 翁笃鸣. 试论总辐射的气候学计算方法[J]. 气象学报, 1964, 34: 304-314.
[4] 王炳忠, 邹怀松, 殷志强. 我国太阳能辐射资源[J]. 太阳能, 1998(4): 19.
[5] 王炳忠. 中国太阳能资源利用区划[J]. 太阳能学报, 1983, 4(3): 221-228.
[6] 祝昌汉. 我国散射辐射的计算方法及其分布[J]. 太阳能学报, 1984, 5(3): 244-249.
[7] 祝昌汉. 我国直接辐射的计算方法及分布特征[J]. 太阳能学报, 1985, 6(1): 1-11.
[8] 何洪林, 于贵瑞, 牛栋. 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太阳资源辐射计算方法研究[J]. 资源科学, 2003, 25(1): 78-85.
[9] 李晓文, 李维亮, 周秀骥. 中国近30年太阳辐射状况研究[J]. 应用气象学报, 1998, 2(1): 24-31.
[10] 桑建人, 刘玉兰, 林莉. 宁夏太阳辐射特征及太阳能利用潜力综合评价[J]. 中国沙漠, 2006, 26(1): 122-125.
[11] 刘可群, 陈正洪, 夏智宏. 湖北省太阳能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区划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2(6): 888-893.
[12] 刘佳, 何清, 刘蕊, 等. 新疆太阳辐射特征及其太阳能资源状况[J]. 干旱气象, 2008, 26 (4): 61-66.
[13] 于华深, 蔺娜, 于杨. 辽宁省太阳能资源分布及区划初探[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8, 24(2): 18-22.
[14] 龚强, 于华深, 蔺娜, 等. 辽宁省风能、太阳能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初步区划[J]. 资源科学, 2008, 30(5): 654-661.
[15] 吴林荣, 江志红, 鲁渊平, 等. 陕西太阳总辐射的计算及分布特征[J]. 气象科学, 2009, 29(2): 187-191.
[16] Stanhill G, Moreshet S. Global radiation climate changes: The world radiation network [J]. Climate Change, 1992(21): 57-75.
[17] Gilgen H, Wild M, Ohmura A. Means and trends of shortwave irradiance at the surface estimated from global energy balance archive data [J]. Journal of Climate, 1998, 11(8): 2042-2061.
[18] 查良松. 我国地面太阳辐射量的时空变化研究[J]. 地理科学, 1996, 16(3): 232-237.
[19] 杨羡敏, 曾燕, 邱新法, 等. 1960—2000年黄河流域太阳总辐射气候变化规律研究[J].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16(2): 243-248.
[20] 赵东, 罗勇, 高歌, 等. 我国近50 a来太阳直接辐射资源基本特征及其分布[J]. 太阳能学报, 2009, 30(7): 946-952.
[21] 中国气象局. 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QX/T89-2008[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8: 1-7.
[22] 郭军. 中新天津生态城太阳能资源评估[J]. 科学观察, 2009(1): 86-88.
[23] 杜尧东, 毛慧琴, 刘爱君, 等. 广东省太阳总辐射的气候学计算及其分布特征[J]. 资源科学, 2003, 25(6): 66-70.
[24] 廖顺宝, 刘凯, 李泽辉. 中国风能资源空间分布的估算[J]. 地球信息科学, 2008, 10(5): 551-556.
[25] 刘登伟, 封志明, 杨艳昭. 海河流域降水空间插值方法的选取[J]. 地球信息科学, 2006, 8(4): 75-83.
[26] 李新, 程国栋, 卢玲. 青藏高原气温分布的空间插值方法比较[J]. 高原气象, 2003, 22(6): 565-573.
[27] 谢贤群, 王菱. 中国北方近50 a潜在蒸发的变化[J].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5): 683-691.
[28] 白建辉, 王庚辰. 影响太阳总辐射各主要因子的分析[J]. 高原气象, 1994, 13(4): 487-4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