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报 ›› 2010, Vol. 25 ›› Issue (7): 1206-1217.doi: 10.11849/zrzyxb.2010.07.016
游松财1, 邸苏闯2
收稿日期:
2010-04-30
修回日期:
2010-06-02
出版日期:
2010-07-10
发布日期:
2010-07-10
作者简介:
游松财(1963- ),男,福建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空间数据处理和应用研究。E-mailyousc@ieda.org.cn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项目(40671118;40971132)。
YOU Song-cai1, DI Su-chuang2
Received:
2010-04-30
Revised:
2010-06-02
Online:
2010-07-10
Published:
2010-07-10
摘要: 论文应用Vrsmarty水量平衡模型模拟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水分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土壤、植被、高程、温度、太阳辐射、水汽压、风速和降雨等因子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模型运行的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水分在1961—2000年期间是一种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该地区6月的平均土壤水分从1960s的42.3 mm降低到了1990s的38 mm;10月的土壤水平均值从1960s的93.9 mm降低到了1990s的56.7 mm,这种变化的原因是降雨量不断减少,年平均降水从1960s的443 mm降低到了1990s的406 mm,同时潜在蒸发量也在不断减少,月最大潜在蒸发量从1960s的190 mm降低到了1990s的142 mm。
游松财, 邸苏闯. 黄土高原地区1961—2000年间土壤水分变化模拟与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7): 1206-1217.
YOU Song-cai, DI Su-chuang.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n Soil Moisture Changes from 1961 to 2000 in the Loess Plateau Region[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0, 25(7): 1206-1217.
[1] 杨文治. 黄土高原土壤水资源与植树造林[J].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16(5): 433-438. [2] 于东升, 史学正. 我国土壤水分状况的估算[J]. 自然资源学报, 1998, 13(3): 227-233. [3] 王书功, 康尔泗, 李新.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进展及展望 [J]. 冰川冻土, 2004, 26(1): 61-65. [4] 万洪涛, 万庆, 周成虎.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的进展[J]. 地球信息科学, 2000, 2(4): 46-50. [5] 刘东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论坛. http://www.casad.ac.cn/2005-3/2005323240471.htm.2005. [LIU Dong-sheng. The forum of academician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3. http://www.casad.cas.cn/yslt/200307/t20030718_43639.html.2005.] [6] 张济世, 康尔泗, 蓝永超, 等. 河西内陆河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及水资源利用率研究[J]. 冰川冻土, 2001, 23(4): 375-382. [7] 程国栋. 黑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学研究[J]. 冰川冻土, 2002, 24(4): 335-343. [8] 姚小英, 蒲金涌, 王澄海, 等. 甘肃黄土高原40a来土壤水分蒸散量变化特征[J]. 冰川冻土, 2007, 29(1): 126-130. [9] 成向荣, 黄明斌, 邵明安. 基于SHAW模型的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田土壤水分动态模拟[J].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23(1): 1-7. [10] 张笑培, 杨改河, 胡江波, 等.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分生态效应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4): 635-642. [11] 吴险峰, 刘昌明.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的若干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4): 341-348. [12] Vrsmarty C J, Willmott C J, Choudhury B J, et al. Analyzing the discharge regime of a large tropical river through remote sensing, ground-based climatic data, and modeling [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1996, 32(10): 3137-3150. [13] 游松财, 邸苏闯, 袁晔.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田间持水量计算[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3): 545-552. [14] Houghton J T, Meira Filho L G, Callender B A, et al. Climate Change 1995: The Science of Climate Change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K. 572. [15] 刘志红, Li Liangtao, Mcviacar T R, 等. 专用气候数据空间插值软件ANUSPLIN及应用[J]. 气象, 2008, 34(2): 97-105. [16] 谢贤群, 王菱. 中国北方近50 年潜在蒸发的变化[J].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5): 683-691. [17] 史学正, 于东升. "数字土壤"——21世纪土壤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土壤通报, 2000, 31(3): 104-106. |
[1] | 刘大鹏, 马斌, 王悦. 工业城市防护绿色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2): 420-434. |
[2] | 周才钰, 许有鹏, 刘鹏飞, 王强, 王杰. 东部湿润区典型小流域土地利用的土壤水效应[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2): 490-500. |
[3] | 徐超璇, 鲁春霞, 黄绍琳. 张家口地区生态脆弱性及其影响因素[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6): 1288-1300. |
[4] | 杨静涵, 刘梦云, 张杰, 张萌萌, 曹润珊, 曹馨悦.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3): 743-754. |
[5] | 陈卓鑫, 王文龙, 郭明明, 王天超, 郭文召, 王文鑫, 康宏亮, 杨波, 赵满. 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不同地貌部位土壤可蚀性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2): 387-398. |
[6] | 刘俊, 张恒锦, 金朦朦, 李宁馨. 旅游地农户生计资本评估与生计策略选择——以海螺沟景区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8): 1735-1747. |
[7] | 张文强, 孙从建, 李新功. 晋西南黄土高原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生态效应评估[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8): 1748-1758. |
[8] | 亢小语, 张志强, 陈立欣, 冷曼曼, 杨锋伟. 黄土高原中尺度流域基流变化驱动因素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3): 563-572. |
[9] | 王浩, 罗格平, 王伟胜, PACHIKINKonstantin, 李耀明, 郑宏伟, 胡伟杰.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锡尔河中下游农田土壤水分反演[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12): 2717-2731. |
[10] | 张凯旋, 范雯, 施佳颖. 上海郊野森林游憩适宜性评价及开发引导途径[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11): 2270-2280. |
[11] | 陈晓雨婧, 吴燕红, 夏建新. 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11): 2378-2388. |
[12] | 范冰雄, 税伟, 杨海峰, 王亚楠, 杜勇, 祁新华, 张小洪, 简小枚, 郭平平. 闽三角城市群自然资本损失评估[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1): 153-167. |
[13] | 张学梅, 王自奎, 沈禹颖, 杨惠敏. 基于临近台站气象数据的参考作物蒸散量估算方法[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1): 179-190. |
[14] | 陈国鹏, 鲜骏仁, 李广. 林窗对岷江冷杉幼苗种群优势度增长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9): 1542-1551. |
[15] | 谷晓坤, 刘静, 代兵, 柴铎. 大都市郊区工业用地减量化适宜性评价方法与实证[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8): 1317-13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