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军泽, 陈锡云, 岳辉, 冯冲. 不同恢复模式下红壤区森林植被盖度变化的阈值效应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11): 2403-2414. |
[2] |
杜建平, 邵景安, 周春蓉, 孙静. 基于生态适宜度和三角模型的煤矿临时建设用地复垦决策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11): 1872-1885. |
[3] |
朱鹤健. 我国亚热带山地生态系统脆弱区生态恢复的战略思想——基于长汀水土保持11年研究成果[J]. 自然资源学报, 2013, 28(9): 1498-1506. |
[4] |
王成超, 杨玉盛. 基于农户生计演化的山地生态恢复研究综述[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2): 344-352. |
[5] |
金晓斌, 周寅康, 汤小橹, 丁 宁, 沈春竹, 沈秀峰. 高速铁路建设临时用地土地破坏特征与复垦利用决策研究 ——以京沪高速铁路常州段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7): 1070-1078. |
[6] |
石敏俊, 陶卫春, 赵学涛, 宋现锋. 生态重建目标下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空间配置优化——基于分布式水资源管理模型[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7): 1133-1145. |
[7] |
牛婷, 李霞, 姚晓蕊, 郭玉川, 石瑞花. 塔里木河下游输水前后NDVI差异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5): 858-864. |
[8] |
石敏俊, 程淑兰, 张巧云. 中国北方沙漠化地区生态重建的环境政策研究——基于Bioe-conomic Model[J].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21(3): 465-472. |
[9] |
常青, 李洪远, 何迎. 北方城市干涸河流区域资源管理与环境整治模式——以滹沱河石家庄市区段生态恢复与重建模式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1): 7-13. |
[10] |
徐勇, 田均良, 刘普灵. 黄土丘陵区“梯田退耕”生态重建规划方法——以燕沟流域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19(5): 637-645. |
[11] |
陈芳清, Jean Marie Hartman.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与管理——以美国Hackensack湿地保护区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19(2): 217-223. |
[12] |
杨桂山. 长江三角洲耕地数量变化趋势及总量动态平衡前景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5): 525-532. |
[13] |
徐勇, 田均良, 沈洪泉. 黄土丘陵“梯田退耕”生态重建及地域分异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4): 430-437. |
[14] |
袁嘉祖, 闵庆文. 水是西北地区生态系统重建的根本[J].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16(6): 511-515. |
[15] |
白中科, 郭青霞, 王改玲, 张前进, 魏忠义. 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效益演变与配置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16(6): 525-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