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秦巴山区地域功能转型与高质量发展路径
Regional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ath in Qinling-Daba Mountains of Shaanxi province
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地域功能转型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采用熵权-TOPSIS法和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了陕西秦巴山区地域功能转型格局演进阶段性及其空间差异性,探究了地域功能转型机制及其高质量发展路径。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秦巴山区地域功能趋向优化,其中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功能提升快速,农业生产和生态服务功能经过短暂调整后逐步提升。地域各系统功能耦合协调度呈现从低水平平衡向高水平耦合的递进式演进规律,地域功能经过了由农业生产主导型向生态保护主导型,再向各功能均衡协调渐进转型的过程。不同县域单元地域功能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高值区集中在秦岭北麓地带和汉江沿岸。研究认为陕西秦岭山区实现高质量发展路径包括: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地区之间互动,提升地域功能协同度;构筑绿色发展体系,促进各系统功能互补,提升地域功能耦合度;探索高质量发展模式,补齐地区发展短板,积极融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搭建科技创新智库平台,创建秦岭综合研究示范区,提升区域系统创新能力。
Based on entropy weight-TOPSIS and improved 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 the study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its system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s in the Qinling-Daba Mountains, and revealed regional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and proposed a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ath.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western development policy, 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functions of the Qinling-Daba Mountains has been optimized. The function index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have been enhanced significantly. Howeve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index decreased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2)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al functions presents a progressive evolution rule from low to high level. Regional functions change from agricultural production-oriented to ecological protection-oriented, and then to balanced coordination of various functions. (3) The degree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among different counties has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in the northwest, but low in the southeast". High-value areas are concentrated on the northern foothills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and along the Hanshui River. In the future, by innovating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constructing a green development system, exploring a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mode, and building a technological platform, we can enhance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regional function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Qinling-Daba Mountains.
地域功能转型 / 人地系统 / 乡村地域系统 / 高质量发展 / 秦巴山区 {{custom_keyword}} /
regional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 human-earth system / rural regional system /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 Qinling-Daba Mountains {{custom_keyword}} /
表1 秦巴山区地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function of Qinling-Daba Mountains |
目标层 | 指标层 | 指标计算及单位 | 属性 | |
---|---|---|---|---|
秦巴山区地域功能转型评价 | 经济发展功能 (EFI) | A1人均GDP | 地区生产总值/区域人口数/(元/人) | + |
A2产业结构 | 二三产业产值/地区生产总值/% | + | ||
A3固定资产投资 | 固定资产投资额/区域面积/(万元/km2) | + | ||
A4财政贡献率 |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区域人口数/(元/人) | + | ||
农业生产功能 (AFI) | B1人均粮食产量 | 粮食总产量/区域人口数/(t/人) | + | |
B2人均耕地面积 | 耕地面积/区域人口数/(hm2/人) | + | ||
B3土地农业产出率 |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区域面积/(元/hm2) | + | ||
B4农业机械化水平 | 农业机械总动力/耕地面积/(kW/hm2) | + | ||
社会保障功能 (SFI) | C1人均社会消费品额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区域人口数/(元/人) | + | |
C2农民人均纯收入 | 年度统计年鉴数据/元 | + | ||
C3人均居民储蓄余额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区域人口数/(元/人) | + | ||
C4教师负担数 | 在校中小学生数/在任中小学教师数 | - | ||
C5万人基本医疗 | 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区域人口数/(床/万人) | + | ||
生态服务功能 (ESFI) | D1生态服务价值 | Costanza等[17]、谢高地等[18]提出的方法/(亿元/hm2/年) | + | |
D2植被覆盖度(NDVI) | 中科院资源环境数据平台 | + | ||
D3生物丰度指数 | 参考生态环境评价技术规范 | + |
[1] |
刘彦随, 刘玉, 陈玉福. 中国地域多功能性评价及其决策机制. 地理学报, 2011, 66(10):1379-1389.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 |
黄贤金, 宋娅娅. 基于共轭角力机制的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10):2103-2112.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3] |
刘彦随, 王介勇. 转型发展期“多规合一”理论认知与技术方法.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5):529-536.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已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创新驱动发展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加剧,资源短缺性及其配置低效性日益凸显,“多规合一”受到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推进“多规合一”,创新区域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成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多规不一”现实问题,总结了“多规”矛盾的本质特征,探讨了“多规合一”的战略定位,构建了“三主三分”的“多规合一”基本理论框架,提出了“三步走”多规逐步调适的技术途径及其长效机制。“多规合一”的核心在于从区域空间优化的战略高度统筹协调各项规划,科学引导城乡土地优化配置,实现“多规”在空间上的同一性、在功能上的融合性、在发展过程中的协同性。“多规合一”的重点是推进形成一个总分有序、层级清晰、职能精准的区域规划体系。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4] |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地理学报, 2018, 73(4):637-650.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只有二者可持续发展,才能相互支撑。依据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说,城乡融合系统、乡村地域系统是全新认知和理解城乡关系的理论依据。针对日益严峻的“乡村病”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既是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破解“三农”问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剖析了乡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问题导向的中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科学途径及研究前沿领域。结果表明:①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对象是一个乡村地域多体系统,包括城乡融合体、乡村综合体、村镇有机体、居业协同体,乡村振兴重在推进城乡融合系统优化重构,加快建设城乡基础网、乡村发展区、村镇空间场、乡村振兴极等所构成的多级目标体系。② 中国“三农”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当前乡村发展正面临主要农业生产要素高速非农化、农村社会主体过快老弱化、村庄建设用地日益空废化、农村水土环境严重污损化和乡村贫困片区深度贫困化等“五化”难题。③ 乡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辅相成,乡村振兴应致力于创建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推进乡村极化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构建乡村地域系统转型—重构—创新发展综合体系。④ 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应着眼于乡村地域系统的复杂性、综合性、动态性,探究以根治“乡村病”为导向的新型村镇建设方案、模式和科学途径,为实现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5] |
樊杰.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 地理学报, 2007, 62(4):339-350.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6] |
罗雅丽, 李同昇, 张常新, 等. 乡镇地域多功能性评价与主导功能定位: 以金湖县为例. 人文地理, 2016, 31(3):94-101.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7] |
乔伟峰, 戈大专, 高金龙, 等. 江苏省乡村地域功能与振兴路径选择研究. 地理研究, 2019, 38(3):522-534.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索乡村振兴的差异化路径成为研究热点。乡村地域功能具有空间的差异性,明晰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格局对于准确定位乡村发展模式、实施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省为例,采用定量评价方法,构建了包含生产发展、生活保障和生态保育为核心的乡村地域多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以县级尺度识别了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格局和地域类型,在此基础上探索各类型区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结果表明:江苏省乡村生产发展功能尚需完善、空间集聚程度低;生活保障功能空间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带性规律基本一致,呈现由苏南向苏北渐进衰退的趋势;生态保育功能高值区的区县数量较少,大部分区县的生态保育功能还有待加强;乡村地域总体功能由苏南向苏北呈现先行发展区、优化升级区、转型提升区和滞后欠发达区四种地域类型。此外,根据乡村地域总体功能呈现的差异化地域类型分别提出了相应的乡村振兴路径。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8] |
刘崇刚, 孙伟, 曹玉红, 等. 乡村地域生态服务功能演化测度: 以南京市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5):1098-1108.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9] |
张晓琳, 金晓斌, 范业婷, 等. 1995—2015年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特征及其协调性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4):689-706.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0] |
牛善栋, 方斌, 崔翠, 等. 乡村振兴视角下耕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格局及路径分析: 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8):1908-1925.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1] |
王亚飞, 樊杰, 周侃. 基于“双评价”集成的国土空间地域功能优化分区. 地理研究, 2019, 38(10):2415-2429.
“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作为构建国土空间的基本战略格局、实施功能分区的科学基础,为主体功能区降尺度传导、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国土开发强度管制等提供了一系列重要参数。以地域功能理论为基础,从人地关系演化出发,探索“双评价”的理论内涵,建立“双评价”到地域功能优化分区的科学逻辑,指出“双评价”集成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时所形成的主体功能分区方案为地域功能优化分区的最优方案。以福建省、六盘水市为案例,将人类生产生活的合理需求转化为用地需求参数,通过降尺度的参数分解与测算,结合上位规划及政府与专家系统研判,确定总量控制、结构化控制、空间结构或战略格局控制等目标参数,并在“双评价”基础上,通过不断调整指标、参数及阈值,逐步进行格网单元地域功能优化。着重考虑相邻区域功能冲突与协调、差异化的主体功能定位、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以及海陆统筹等区域特征,不断校核与优化。从数据的可获取性、数据集满足理论模型及评估方法的适应程度、可使用的分析方法及模型的不确定性以及尺度效应等方面,探讨功能分区方案不确定性及其解决途径,增强优化结果的鲁棒性,以此作为“三区三线”划定等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基础。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2] |
陶岸君, 王兴平. 市县空间规划“多规合一”中的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如东县为例. 现代城市研究, 2016, 31(9):17-25.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3] |
刘玉, 刘彦随, 郭丽英. 基于SOFM的环渤海地区乡村地域功能分区. 人文地理, 2013, 28(3):114-120.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4] |
刘彦随. 现代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科学. 地理科学, 2020, 40(8):1221-1234.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系统提出30 a来,对促进地理学综合研究、学科建设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发挥了重要的科学支撑与导向作用。深入解析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及时代价值,诠释了现代人地系统的类型与环境,提出了“人地圈”与人地系统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前沿领域。初步研究表明:① 现代人地系统具有复杂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特征,人?地交互作用过程、格局及其综合效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地球表层人地系统成为现代地学综合研究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主题。② 科学认知和有效协调人地关系,亟需深入探究人地系统耦合格局与机理,探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类型、结构及其动力机制。依据城乡关系将人地关系地域类型划分为城市地域系统、城乡融合系统、乡村地域系统。乡村地域系统可细分为农业系统、村庄系统、乡域系统、城镇系统等子系统,分别对应于作土关系、人居关系、居业关系、产城关系。③ 现代人类活动强烈地作用于地球表层人地系统,形成了人地系统耦合与交互作用的地表圈层——“人地圈”,其实质是现代人类活动与地表环境相互联系、耦合渗透而形成的自然–经济–技术综合体或人地协同体。④ 人地系统科学或人地科学是研究人地系统耦合机理、演变过程及其复杂交互效应的新型交叉学科。它是现代地理科学与地球系统科学的深度交叉和聚焦,以现代人地圈系统为对象,致力于探究人类活动改造和影响地表环境系统的状态,以及人地系统交互作用与耦合规律、人地协同体形成机理与演化过程。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是人地系统科学的研究核心。传承创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和发展人地系统科学,更能凸显地球表层人类的主体性、人地协同的过程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为人地系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学指导。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5] |
谢高地, 鲁春霞, 甄霖, 等. 区域空间功能分区的目标、进展与方法. 地理研究, 2009, 28(3):561-570.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6] |
刘彦随, 陈百明. 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地理研究, 2002, 21(3):324-330.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7]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8] |
谢高地, 甄霖, 鲁春霞, 等. 一个基于专家知识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5):911-919.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9] |
李裕瑞, 王婧, 刘彦随, 等. 中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地理学报, 2014. 69(2):199-212.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简称“四化”) 是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发展的现实需要与战略导向。本文着力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揭示我国地级区域四化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借助空间计量经济模型探讨四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结合相关分析探讨四化协调指数与区域发展主要指标的关联关系,建立识别方法开展基于四化发展状态的问题区域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四化各自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耦合度、协调度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四化协调发展水平越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发展水平越高,而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越低;社会经济、交通区位及自然地理类要素对四化协调状况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尤以农业和农村的社会投资、财政投入及金融支持,以及大中型企业发展、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消费等因素对四化协调发展的影响更为稳健而积极;识别出四化发展存在若干问题的7 类计145 个地市,主要分布在中部传统农区、西南山地丘陵区和青藏高原区。在城乡转型发展新时期,推进四化协调发展既需要共性制度创新,还需要针对问题区域及其区域问题研制区域政策,有必要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社会投资、财政投入与金融扶持力度,积极扩大内需,优化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提升城镇投资和教育投资的效率。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0] |
屠爽爽, 郑瑜晗, 龙花楼, 等. 乡村发展与重构格局特征及振兴路径: 以广西为例. 地理学报, 2020, 75(2):365-381.
乡村重构是实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系统开展典型地区乡村发展与重构的格局特征及问题识别研究,是新阶段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科学施策的基础。以广西为案例地,基于熵值法支持下的TOPSIS模型,分时段综合评价全区乡村发展水平和乡村重构强度的格局特征,识别乡村发展与重构的问题区域,探讨实现乡村振兴的调控路径。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广西乡村发展水平快速提升,乡村地域正在由相对均质走向异质发展态势;各研究时段经济、社会、空间重构强度均值逐渐增大,经济重构愈发加快,空间重构后来居上但仍相对滞后;经济—社会—空间重构耦合度和协调度均值逐渐提升,但当前协调水平仍然不高。基于上述研究,识别出乡村发展与重构存在若干问题的7类计37个县域,问题区域的形成折射着地理环境影响的痕迹,是社会经济要素变化背景下地形地貌、区位条件、资源条件、经济基础、行为主体、区域政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乡村地域的健康发展有赖于经济—社会—空间的协调耦合,乡村振兴的实现既需要从宏观层面统筹谋划乡村重构的区域路径,还需要针对问题区域及其关键领域研制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和空间优化的调控措施。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1] |
汪永生, 李宇航, 揭晓蒙, 等. 中国海洋科技—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0, 30(8):168-176.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2] |
李秋雨, 朱麟奇, 王吉玉. 全域旅游背景下吉林省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性研究. 地理科学, 2020, 40(6):948-955.
以全域旅游为研究视角,借助对比分析确定吉林省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间协调性在中国的地位,运用障碍度诊断法分析影响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全域旅游省域间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水平差异显著,由东部沿海向中部、西北部梯度递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吉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旅游业系统发展水平略低,生态环境系统略高,系统间协调性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旅游业系统和经济系统对协调发展的障碍度较大,生态环境系统最小,人口增长率、GDP增长率、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和A级景区数量是阻碍吉林省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3] |
刘彦随, 冯巍仑, 李裕瑞. 现代农业地理工程与农业高质量发展: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 地理学报, 2020, 75(10):2029-2046.
农业地理学是农业科学与地理科学的交叉学科,农业地理工程是地理学与工程学交叉研究在现代农业与乡村领域的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应用。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人地系统科学的创新发展,区域农业基础建设的科技需求日益旺盛,农业地理工程试验成为农业工程技术研发和农田系统管理的重要任务。本文阐述了农业地理工程的科学内涵、试验原理与技术方法,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开展了地理工程试验研究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对策探讨。结果表明:① 农业地理工程试验主要包括针对特定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发展问题的水土配置、土层复配、大田试验、生态防护、地理空间分析与监测,旨在探明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康农业生态系统营造的水土气生资源要素耦合规律,建立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与多功能农业经营模式。② 农业生态系统试验主要包括沟道边坡防护方式、健康农田系统结构、作物与土壤匹配关系、耕地投入产出经济分析,通过开展土地改良、作物优选交互试验和田间试种,揭示新造地“作土关系”耦合机理与优化调控途径。③ 作土关系优化调控是工程试验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气候—作物优选、土体结构改良、地形—作物优选、土壤质量改良、土壤—作物优选、效益—作物优选6个阶段。④ 农业地理工程技术应用的核心任务是深化贯通综合研究、揭示微观耦合机理、建立工程试验范式,其应用路径主要体现在时间维、空间维与逻辑维三个维度。新时期农业地理工程试验与示范应用,有利于丰富农业地理学前沿理论与方法论,对于推进地理工程化研究和服务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custom_ref.label}}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