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卓鑫, 王文龙, 郭明明, 王天超, 郭文召, 王文鑫, 康宏亮, 杨波, 赵满. 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不同地貌部位土壤可蚀性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2): 387-398. |
[2] |
李亚男, 秦耀辰, 谢志祥, 宁晓菊, 张丽君. 中国冬小麦麦收期连阴雨灾害风险评价[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11): 1926-1939. |
[3] |
王学春, 李军, 王红妮, 郝明德. 黄土高原冬小麦田土壤水分与小麦产量对降水和气温变化响应的模拟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8): 1398-1410. |
[4] |
谢花林, 程玲娟. 地下水漏斗区农户冬小麦休耕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河北衡水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12): 2012-2022. |
[5] |
陈超, 庞艳梅, 张玉芳, 陈东东. 四川冬小麦产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1): 127-136. |
[6] |
王迪, 周清波, 陈仲新, 刘佳. 冬小麦种植面积空间抽样单元尺寸优化设计[J]. 自然资源学报, 2013, 28(7): 1232-1242. |
[7] |
王鹏, 宋献方, 袁瑞强, 韩冬梅, 张应华, 张兵. 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华北农田夏玉米耗水规律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3, 28(3): 481-491. |
[8] |
陈鹏飞, 于延春, 杨飞, 熊伟, 欧阳竹, 王吉顺, 王卷乐. 气候变化对鲁西北平原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对策[J]. 自然资源学报, 2013, 28(2): 211-219. |
[9] |
陈博, 欧阳竹, 程维新, 刘丽平. 近50a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耗水规律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7): 1186-1199. |
[10] |
于国强, 张霞, 张茂省, 裴亮. 植被对黄土高原坡沟系统重力侵蚀调控机理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6): 922-932. |
[11] |
王培娟, 张佳华, 谢东辉, 韩丽娟. 1961—2010年我国冬小麦可种植区变化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2): 215-224. |
[12] |
董勤各, 冯浩, 杜健. 秸秆粉碎还田与化肥配施对冬小麦棵间蒸发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1): 33-40. |
[13] |
唐为安, 田红, 陈晓艺, 温华洋, 丁霞, 徐光清. 气候变暖背景下安徽省冬小麦产量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1): 66-78. |
[14] |
王涛, 吕昌河, 于伯华. 基于WOFOST模型的京津冀地区冬小麦生产潜力评价[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3): 475-487. |
[15] |
宋秋洪, 千怀遂, 俞芬, 段海来. 全球气候变化下淮河流域冬小麦气候适宜性评价[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5): 890-8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