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卢健松, 姜敏. 1979—2009年农村住宅的变化——以湖南的调研为例 [J]. 建筑学报, 2009(10): 74-78.
[2] 张玉英, 王成, 王利平, 等. 兴坝村浅丘带坝区不同类型农户农村居民点文化景观特征研究 [J]. 中国土地科学, 2012, 26(11): 45-53.
[3] 王利平, 王成, 李晓庆. 基于生计资产量化的农户分化研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白林村471户农户为例 [J]. 地理研究, 2012, 31(5): 945-954.
[4] 张佰林, 张凤荣, 曲宝德, 等. 山东省沂水县农村非农化程度差异及驱动力 [J]. 地理学报, 2015, 70(6): 1008-1021.
[5] 陈玉福, 孙虎, 刘彦随. 中国典型农区空心村综合整治模式 [J]. 地理学报, 2010, 65(6): 727-735.
[6] FANG Y G, LIU J S. The modification of North China quadrangles in response to r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s in agricultural villages: 1970-2010s [J]. Land Use Policy, 2014, 39: 266-280.
[7] ZHU F K, ZHANG F R, LI C, et al. Functional transition of the rural settlement: Analysis of land-use differentiation in a transect of Beijing, China [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4, 41(1): 262-271.
[8] 吴旭鹏, 金晓霞, 刘秀华, 等. 生计多样性对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影响——以丰都县为例 [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8(5): 13-17.
[9] 龙花楼.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2): 131-138.
[10] 龙花楼.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 [J]. 地理研究, 2015, 34(9): 1607-1618.
[11] 王成, 费智慧, 叶琴丽, 等. 基于共生理论的村域尺度下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策略与实现 [J].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3): 205-214.
[12] 谷晓坤, 卢新海, 陈百明. 大城市郊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效果分析——基于典型案例的比较研究 [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10): 1649-1657.
[13] 信桂新, 阎建忠, 杨庆媛. 新农村建设中农户的居住生活变化及其生计转型 [J]. 西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2, 34(2): 122-230.
[14] 陈秧分, 刘彦随. 农村土地整治的观点辨析与路径选择 [J]. 中国土地科学, 2011, 25(8): 93-96.
[15] 张正峰, 赵伟.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 [J]. 经济地理, 2007, 27(1): 137-140.
[16] 张凤荣, 周建, 张佰林. 基于内部用地结构及其功能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辨析 [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6, 21(5): 155-160.
[17] 刘建生, 郧文聚, 赵小敏, 等. 农村居民点重构典型模式对比研究: 基于浙江省吴兴区的案例 [J]. 中国土地科学, 2013, 27(2): 46-53.
[18] 任平, 周介铭, 杨存建. 农村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及空间配置模式探讨: 基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视角 [J]. 河南农业科学, 2010(8): 55-58.
[19] 刘建生, 党昱譞, 曹佳慧, 等. 农户利益导向的居民点重构模式研究——以江西省赣县大都村为例 [J]. 中国土地科学, 2015, 29(7): 73-80.
[20] 张佰林, 杨庆媛, 苏康传, 等. 基于生计视角的异质性农户转户退耕决策研究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2): 170-180.
[21] 张强. 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性辨析: 以北京市郊区为例 [J]. 中国农村经济, 2007(3): 65-72.
[22] 龙花楼.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 [J]. 地理学报, 2013, 68(8): 1019-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