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汝荣. 我国西部草地退化原因及可持续发展分析 [J]. 草业科学, 2002, 19(1): 23-27.
[2] 樊江文, 钟华平, 陈立波, 等. 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草地退化的若干科学问题 [J]. 中国草地学报, 2007, 29(5): 95-101.
[3] 张锦华, 门宝辉, 张新全, 等. 基于信息熵的天然草地综合评价的模糊物元分析法 [J]. 山地学报, 2004, 21(S1): 64-68.
[4] 侯扶江, 于应文, 傅华, 等. 阿拉善草地健康评价的CVOR指数 [J]. 草业学报, 2004, 13(4): 117-126.
[5] 孟林, 张英俊. 草地评价 [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6] 陶伟国, 徐斌, 刘丽军, 等. 不同利用状况下草原遥感估产模型 [J]. 生态学杂志, 2007, 26(3): 332-337.
[7] 高志海, 李增元, 丁国栋, 等. 基于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荒漠化遥感评价方法 [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5, 3(2): 37-41.
[8] MYNENI R B, HALL F G. The interpretation of spectral vegetation indexe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1995, 33(2): 481-486.
[9] 李京, 陈晋, 袁清. 应用 NOAA/AVHRR 遥感资料对大面积草场进行产草量定量估算的方法研究 [J]. 自然资源学报, 1994, 9(4): 365-368.
[10] 刘焕军, 宇万太, 张新乐, 等. 中国东北黑土带土壤线空间变异规律 [J].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10): 166-170.
[11] SCHMIDT H, KARNIELI A. Sensitivity of vegetation indices to substrate brightness in hyper-arid environment: the Makhtesh Ramon Crater (Israel) case stud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1, 22(17): 3503-3520.
[12] LEHOUÉROU H N. Rain use efficiency: A unifying concept in arid land ecology [J].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1984, 7: 213-247.
[13] 刘文兆. 旱地作物雨水利用效率统一性表达式的构造及其意义 [J].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7, 3(2): 62-66.
[14] 叶辉, 王军邦, 黄玫, 等. 青藏高原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空间格局及其对降水和气温的响应 [J]. 植物生态学报, 2012, 36(12): 1237-1247.
[15] ELFAKI E A, ADEEB A M, SAIDI S, et al.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and GIS in assessment of rain use efficiency and rangeland degradation in central Butana, Suda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Arid Environments, 2011, 1(4): 261-270.
[16] 彭飞, 王涛, 薛娴. 基于 RUE 的人类活动对沙漠化地区植被影响研究——以科尔沁地区为例 [J]. 中国沙漠, 2010, 30(4): 896-902.
[17] 穆少杰, 周可新, 齐杨, 等. 内蒙古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 [J]. 植物生态学报, 2014, 38(1): 1-16.
[18] 王红岩. 基于NPP 和植被降水利用效率土地退化遥感评价与监测技术研究 [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
[19] 张正斌, 徐萍, 董宝娣, 等. 水分利用效率——未来农业研究的关键问题 [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5, 27(1): 52-61.
[20] 赵同谦, 欧阳志云, 贾良清, 等. 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接价值评价 [J]. 生态学报, 2004, 24(6): 1101-1110.
[21] 高振荣, 田庆明, 刘晓云, 等. 近58年河西走廊地区气温变化及突变分析 [J]. 干旱区研究, 2010, 27(2): 194-203.
[22] 胡自治, 张普金, 南志标, 等. 甘肃省的草原类型 [J]. 甘肃农大学报, 1978, 13(1): 2-28.
[23] 田青. 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的方法与实践 [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4: 117-120.
[24] 甘肃省草原总站. 甘肃省草地资源 [M]. 兰州: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25] HUXMAN T E, SMITH M D, FAY P A, et al. Convergence across biomass to a common rain-use efficiency [J]. Nature, 2004, 429(6992): 651-654.
[26] 马文红, 杨元合, 贺金生, 等. 内蒙古温带草地生物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J]. 中国科学 C 辑, 2008, 38(1): 84-92.
[27] 高志海, 李增元, 魏怀东, 等. 干旱地区植被指数(VI)的适宜性研究 [J]. 中国沙漠, 2006, 26(2): 244-248.
[28] 郭铌. 植被指数及其研究进展 [J]. 干旱气象, 2003, 21(4): 71-75.
[29] 许鹏. 草地调查规划学 [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4.
[30] 任继周. 草业科学研究方法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31] 万里强, 李向林, 苏加楷, 等. 不同放牧强度对三峡地区灌丛草地植物产量的影响 [J]. 草业学报, 2002, 11(2): 51-58.
[32] 陶希东. 河西走廊生态退化机制极其恢复与重建研究 [D].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01.
[33] 刘晓春. 河西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D].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03.
[34] 戴声佩, 张勃, 王强, 等. 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变化及其对气温降水的旬响应特征 [J]. 资源科学, 2010, 32(2): 1769-1776.
[35] 李易珺, 杨自辉, 满多清, 等. 天祝县天然草地退化成因及对策分析 [J]. 草业科学, 2012, 29(11):1678-1683.
[36] 徐长林, 鱼小军. 天祝高寒草地退化原因分析与治理对策 [J]. 草业科学, 2011, 28(9):1695-1699.
[37] 丰骁. 天祝金强河地区不同退化草地基况及评价研究 [D].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2009.
[38] 张肃斌. 河西走廊生态系统退化特征与恢复策略研究 [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39] 何雅枫, 花立民, 邸利. 不同植被指数反映地表植被覆盖度的比较分析——以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为例 [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19): 45-50.
[40] 汤国安, 杨昕.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152-178.
[41] 王正兴, 刘闯, HUETE A R. 植被指数研究进展: 从AVHRR-NDVI 到MODIS-EVI [J]. 生态学报, 2003, 23(5): 979-987.
[42] 安培浚, 刘树林, 颉耀文, 等. 植被指数遥感定量研究——以民勤绿洲为例 [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5, 20(6): 574-580.
[43] 杜自强, 王建, 李建龙, 等. 黑河中上游典型地区草地植被退化遥感动态监测 [J].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4):180-185.
[44] 王根绪, 程国栋, 沈永平. 近50年来河西走廊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特征与综合防治对策 [J].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1): 79-86.
[45] 陈军纪, 王蕾, 刘彬, 等. 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 29(12): 98-103.
[46] 程瑛, 徐殿祥, 郭铌. 近20年来祁连山区植被变化特征分析 [J]. 干旱区研究, 2008, 25(6): 772-777.
[47] 唐飞飞.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评价 [D]. 兰州: 兰州大学, 2014.
[48] 苟钰姣. 祁连山区家庭牧场牧业和牧民生计的变化研究 [D]. 兰州: 兰州大学, 2014.
[49] 梅安新, 彭望琭, 秦其明. 遥感导论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40-2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