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KEYANTASH J, DRACUP J A. The quantification of drought: An evaluation of drought indices [J].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02, 83(8): 1167-1180.
[2] SCHUBERT S D, SUAREZ M J, PEGION P J, et al. On the cause of the 1930s Dust Bowl [J]. Science, 2004, 303(5665) : 1855-1859.
[3] WILHITE D A. Drought as a natural hazard: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M]// WILHITE D A. Drought: A Global Assessment. London: Routledge, 2000: 3-18.
[4] 王劲松, 郭江勇, 倾继祖. 一种K干旱指数在西北地区春旱分析中的应用 [J].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5): 709-717.[WANG J S, GUO J Y, QING J Z. Application of a kind of K drought index in the spring drought analysis in Northwest China.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7, 22(5): 709-717. ]
[5] UMMENHOFER C C, SEN GUPTA A, BRIGGS P R, et al. Indian and Pacific Ocean influences on southeast Australian drought and soil moisture [J]. Journal of Climate, 2011, 24(5): 1313-1336.
[6] 郑广芬, 陈晓光, 赵光平, 等. 宁夏地表湿润状况及极端干湿事件演变规律 [J]. 中国沙漠, 2007, 27(2): 326-330.
[7] 李泽明, 陈皎, 董新宁. 重庆2011年和2006年夏季严重干旱及环流特征的对比分析 [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36(8): 113-121.
[8] 王允, 刘普幸, 曹立国, 等. 基于湿润指数的1960—2011年中国西南地区地表干湿变化特征 [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5): 830-838.
[9] 江 东, 付晶莹, 庄大方, 等. 2008—2009年中国北方干旱遥感动态监测 [J]. 自然灾害学报, 2012, 21(3): 92-100.
[10] 段海霞, 王劲松, 刘芸芸, 等. 2009/2010年我国西南秋冬春连旱特征及其大气环流异常分析 [J]. 冰川冻土, 2013, 35(4): 1022-1034.
[11] 姚 萍, 黄小梅, 陈菲菲, 等. 2011年春季长江中下游严重干旱的异常环流分析 [J]. 农业灾害研究, 2013, 3(4): 55-61.
[12] 赵志平, 吴晓莆, 李果, 等. 2009—2011年我国西南地区旱灾程度及其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J]. 生态学报, 2015, 35(2): 350-360.
[13] 王素艳, 郑广芬, 杨洁, 等. 几种干旱评估指标在宁夏的应用对比分析 [J]. 中国沙漠, 2012, 32(2): 517-524.
[14] 卫捷, 马柱国. Palmer干旱指数、地表湿润指数与降水距平的比较 [J]. 地理学报, 2003, 58(S1): 117-124.
[15] 张存杰, 王宝灵, 刘德祥, 等. 西北地区旱涝指标的研究 [J]. 高原气象, 1998, 17(4): 381-389.
[16] 王玲玲, 康玲玲, 王云璋. 气象、水文干旱指标计算方法研究概述 [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4, 15(3): 15-18.
[17] 袁文平, 周广胜. 干旱指标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展望 [J].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19(1): 80-85.
[18] 姚玉璧, 张存杰, 邓振镛, 等. 气象、农业干旱指标综述 [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25(1): 185-189.
[19] HUO Z L, DAI X Q , FENG S Y, et al.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reference evapotransspiration and aridity index in a-rid region of China [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13, 492: 24-34.
[20] 王智, 师庆三, 王涛, 等. 1982—2006年新疆山地-绿洲-荒漠系统植被覆盖变化时空特征 [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4): 609-618.
[21] 高歌, 陈德亮, 任国玉, 等. 1956—2000年中国潜在蒸发量变化趋势 [J]. 地理研究, 2006, 25(3): 378-387.
[22] 祝昌汉. 再论总辐射的气候学计算方法(二) [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82(2): 196-206.
[23] 施雅风, 沈永平, 胡汝骥. 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 [J]. 冰川冻土, 2002, 24(3): 219-226.
[24] 陈洪武, 王旭, 马禹. 大风对新疆沙尘暴的影响 [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39(2): 187-193.
[25] 施雅风, 沈永平, 李栋梁, 等. 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特征和趋势探讨 [J]. 第四纪研究, 2003, 23(2): 152-163.
[26] 普宗朝, 张山清, 王胜兰, 等. 近36年天山山区潜在蒸散量变化特征及其与南、北疆的比较 [J]. 干旱区研究, 2009, 26(3): 424-432.
[27] 普宗朝, 张山清, 王胜兰, 等. 近48 a新疆干湿气候变化特征 [J]. 中国沙漠, 2012, 31(6): 1563-1572.
[28] 蓝永超, 沈永平, 苏宏超, 等. 全球变暖情景下新疆降水的变化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 22(10): 66-71.
[29] 刘普幸. 近54年民勤绿洲气候变化趋势与周期分析 [J]. 干旱区研究, 2009, 7(4): 471-476.
[30] 卢爱刚, 葛建平, 庞德谦, 等. 40 a来中国旱灾对ENSO事件的区域差异响应研究 [J]. 冰川冻土, 2006, 28(4): 535-542.
[31] 赵佩章, 陈健, 赵文桐. 太阳黑子对厄尔尼诺、拉尼娜的影响 [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1, 16(3): 85-90.
[32] 马柱国, 邵丽娟. 中国北方近百年干湿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关系 [J]. 大气科学, 2006, 30(3): 464-4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