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大庸, 陆垂裕, 刘家宏, 等. 流域“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框架 [J]. 科学通报, 2014, 59(4/5): 419-427.
[2] 李峰平, 章光新, 董光新. 气候变化对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影响研究综述 [J]. 地理科学, 2013, 33(4): 457-464.
[3] 金菊良, 张礼兵, 魏一鸣.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改进层次分析法 [J]. 水科学进展, 2004, 15(2): 227-232.
[4] 宋松柏, 蔡焕杰.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J]. 农业工程学报, 2004, 20(6): 89-92.
[5] 凌子燕, 刘锐.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广东省区域水资源紧缺风险评价 [J]. 资源科学, 2010, 32(12): 2324-2328.
[6] 高媛媛, 王红瑞, 许新宜, 等. 水资源安全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 [J].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2): 204-214.
[7] 杨广, 何新林, 李俊峰, 等. 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 [J]. 生态学报, 2011, 31(9): 2407-2413.
[8] Cabrera E, Cobacho R, Estruch V, et al . Analytical hierarchical process (AHP) as a decision support tool i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J]. Journal of water supply research and technology-aqua , 2011, 60(6): 343-351.
[9] 吉亚辉, 张浩文, 姜玲.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兰州市水资源效率评价 [J]. 资源与产业, 2012, 14(1): 49-52.
[10] 李魏武, 陶涛, 邹鹰. 太湖流域水资源利用评价研究 [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2, 37(1): 85-89.
[11] 王锦国, 周志芳, 金忠青. 我国北方水资源持续发展状况的灰色聚类评价 [J]. 水电能源科学, 2000, 18(3): 10-12.
[12] 刘梅冰, 陈兴伟. 福建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模糊综合评判 [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22(1): 107-111.
[13] 吕方, 张兰霞. 可变模糊评价法在沿海经济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 [J]. 水利经济, 2012, 30(4): 12-15.
[14] 廖强, 张士锋, 陈俊旭. 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风险等级评价与预测 [J]. 资源科学, 2013, 35(1): 140-147.
[15] 刘增进, 张敏, 王振雨, 等. 基于神经网络的郑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 [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8(12): 55-62.
[16] 任永泰, 马雪倩, 张贵杰. 基于GA-SVM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3, 43(3): 149-155.
[17] 黎枫, 陈亚宁, 李卫红, 等. 基于熵权的集对分析法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以塔里木河三源流地区为例 [J]. 冰川冻土, 2010, 32(4): 723-730.
[18] 李娜, 杨茂盛. 基于物元分析法的西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J]. 水电能源科学, 2013, 31(9): 36-38.
[19] 陈午, 许新宜, 王红瑞, 等. 基于改进序关系法的北京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1): 164-176.
[20] 康有, 陈元芳, 顾圣华, 等. 基于随机森林的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J]. 水电能源科学, 2014, 32(3): 34-38.
[21] Zhou D, Zhang R Q, Liu L M, et al . A study on water resources consumption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n Qingtongxia irrigation areas of Yinchuan Plain, China [J]. Journal of Food , Agriculture & Environment , 2009, 7(3/4): 734-738.
[22] 金菊良, 张礼兵, 魏一鸣.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改进层次分析法 [J]. 水科学进展, 2004, 15(2): 227-232.
[23] 王耀斌, 刘光琇, 冯起, 等. 基于粗糙集与灰色理论的额济纳绿洲稳定性综合评价 [J]. 资源科学, 2012, 34(9): 1750-1760.
[24] 王壬, 陈莹, 陈兴伟.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8): 1441-1452.
[25] 迟国泰, 齐菲, 李刚. 改进群组Gl组合赋权的省级科学发展评价模型及应用 [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3, 33(6): 1148-1457.
[26] Gong L, Jin C L.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or carrying capacity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J].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 2009, 23(12): 2505-2513.
[27] 李荣丽, 陈志彪, 陈志强, 等.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流域生态恢复度计算——以福建长汀朱溪小流域为例 [J]. 生态学报, 2015, 35(6): 1-11.
[28] 许莉, 赵嵩正, 杨海光. 水资源承载力的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研究 [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8, 44(8): 217-219.
[29] 卢敏, 张展羽.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J]. 水电能源科学, 2006, 23(5): 18-21.
[30] 赖红松, 吴次芳. 基于粗糙集和支持向量机的标准农田地力等级评价 [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12): 2141-2154.
[31] 杨广, 何新林, 李俊峰, 等. 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 [J]. 生态学报, 2011, 31(9): 2407-2413.
[32] 刘毅, 贾若祥, 侯晓丽. 中国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及类型划分 [J]. 环境科学, 2005, 26(1): 42-46.
[33] 周丰, 郭怀成, 刘永, 等. 湿润区湖泊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J].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2): 290-301.
[34] 曹琦, 陈兴鹏, 师满江. 基于DPSIR概念的城市水资源安全评价及调控 [J]. 资源科学, 2012, 34(8): 1591-1599.
[35] 黄初龙, 郑朝洪. 福建省水资源供需平衡区域差异分析 [J]. 资源科学, 2009, 31(5): 750-7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