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报 ›› 2016, Vol. 31 ›› Issue (2): 321-330.doi: 10.11849/zrzyxb.20141612
王美慧1, 周脚根1, 韩增1, 孟岑1, 杨文1, 2, 焦军霞1, 程牧春1, 3, 李裕元1, *, 吴金水1
WANG Mei-hui1, ZHOU Jiao-gen1, HAN Zeng1, MENG Cen1, YANG Wen1, 2, JIAO Jun-xia1, CHENG Mu-chun1, 3, LI Yu-yuan1, WU Jin-shui1
摘要: 磷素(P)在环境中的过量累积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论文以湖南省长沙县脱甲河农区小流域(52 km2)和涧山河森林-农区小流域(50 km2)为研究单元,基于入户调查资料和连续4 a的流域把口站水文水质定位观测数据,采用物质流分析法,对比研究了亚热带丘陵区典型小流域P的收支平衡及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农区小流域出口地表水总磷(TP)含量变化为0.03~0.68 mg·L-1,平均含量为0.21 mg·L-1,整体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森林-农区小流域TP含量变化范围为0.01~0.35 mg·L-1,平均为0.08 mg·L-1,整体为Ⅱ类水质,表明森林-农区小流域地表水水质明显优于农区小流域。农区小流域P的环境滞留强度(32.0 kg·hm-2·a-1)显著高于森林-农区小流域(20.6 kg·hm-2·a-1),对环境影响更大。以2013年为例,农区小流域P的主要输入项为饲料,占53.1%,森林-农区小流域则以肥料为主,占53.0%;两个流域的P输出项都以植物和畜禽产品输出为主,均占总输出量的94.0%左右。控制小流域肥料和饲料投入、增加循环利用途径以及提高P利用率是当前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