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oodhouse C A, Overpeck Jt.2000 years of drought variability in the central United States[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998, 79: 2693-2714.
[2] 和宛琳, 徐宗学.渭河流域干旱特征及干旱指数计算方法初探[J].气象, 2006, 32(1): 24-29.
[3] Wilhite D A.Drought: A Global Assessment[M].New York: Routledge, 2000: 89-104.
[4] 郭巍, 魏鸣.2010 年春西南酷旱的监测与机理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9): 1628-1636.
[5] 张家发, 唐文坚, 李少龙.中国西南易旱地区识别的探讨[J].中国水利, 2012(5): 18-21.
[6] 章大全, 张璐, 杨杰, 等.近50 年中国降水及温度变化在干旱形成中的影响[J].物理学报, 2010, 59(1): 654-663.
[7] Vicente-Serrano S M, Begueria S, Lopez-Moreno J I.A multiscalar drought index sensitive to global warming: th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J].Journal of Climate, 2010, 23(7): 1696-1718.
[8] 石崇, 刘晓东.1947—2006 年东半球陆地干旱化特征——基于SPEI 数据的分析[J].中国沙漠, 2012, 32(6): 1691-1701.
[9] 李伟光, 易雪, 侯美亭, 等.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的中国干旱趋势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20(5): 643-649.
[10] 王文举, 崔鹏, 刘敏, 等.近50 年湖北省多时间尺度干旱演变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29): 279-284.
[11] 苏宏新, 李广起.基于SPEI的北京低频干旱与气候指数关系[J].生态学报, 2012, 32(17): 5467-5475.
[12] 熊光洁, 张博凯, 李崇银, 等.基于SPEI 的中国西南地区1961—2012 年干旱变化特征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3, 9(3): 192-198.
[13] 许玲燕, 王慧敏, 段琪彩, 等.基于SPEI 的云南省夏玉米生长季干旱时空特征分析[J].资源科学, 2013, 35(5): 1024-1034.
[14] 刘任远, 鲁仕宝, 黄强.干旱灾害成因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 2013(8): 27-31.
[15] 赵济.中国自然地理[M].第4 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16]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9.
[17] 陈超, 庞艳梅, 潘学标.近半个世纪以来四川盆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J].中国农业气象, 2010, 31(S1): 27-31.
[18] 郭洁, 李国平.若尔盖气候变化及其对湿地退化的影响[J].高原气象, 2007, 26(2): 422-428.
[19] 符淙斌, 马柱国.全球变化与区域干旱化[J].大气科学, 2008, 32(4): 752-760.
[20] 刘晓云, 李栋梁, 王劲松.1961—2009 年中国区域干旱状况的时空变化特征[J].中国沙漠, 2012, 32(2): 473-483.
[21] 张调风, 张勃, 刘秀丽, 等.基于CI 指数的甘肃省黄土高原地区气象干旱的变化趋势分析[J].冰川冻土, 2012, 34 (5): 1076-1083.
[22] 熊光洁, 王式功, 尚可政, 等.中国西南地区近50 年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J].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2, 48 (4): 45-52.
[23] 过霁冰, 徐祥德, 施晓晖, 等.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关键区视热源特征与中国西南春旱的联系[J].高原气象, 2012, 31 (4): 900-909.
[24] 李宇中, 黎伟标.广西秋季异常干旱的气候背景及其因[J].自然灾害学报, 2008, 17(5): 101-107.
[25] Namias J R.Seasonal interactions between North Pacific watersand the overlying atmospheric circulation[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59, 64: 631-646.
[26] 赵永平, 陈永利.一百多年来ENSO事件分类和ENSO循环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 1998(3): 7-12.
[27] 卢爱刚, 葛剑平, 庞德谦, 等.40a 来中国旱灾对ENSO 事件的区域差异响应研究[J].冰川冻土, 2006, 28(4): 535-541.
[28] 黄荣辉.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6): 564-574.
[29] 周顺武, 假拉, 杜军.ENSO事件对印度洋夏季风及西藏高原夏季降水的影响[J].西藏科技, 2000, 90(3): 68-73.
[30] 闫峰, 王艳姣, 吴波.近50 年河北省干旱时空分布特征[J].地理研究, 2010, 39(3): 423-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