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百明. 试论中国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及其人类驱动力研究[J]. 自然资源, 1997(2): 31-36.
[2] 陈百明, 刘欣卫, 杨红. LUCC研究的最新进展评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1): 22-29.
[3] 刘纪远, 刘明亮, 庄大方, 等. 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分析[J]. 中国科学D辑, 2002, 32(12): 1031-1040.
[4] 韩磊, 侯西勇, 朱明明, 等. 20 世纪后半叶美国海岸带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分析[J]. 世界地理研究, 2010,19(2): 42-52.
[5] 侯西勇, 徐新良. 21 世纪初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特征[J]. 地理研究, 2011, 30(8): 1370-1379.
[6] 史培军, 陈晋, 潘耀忠.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J]. 地理学报, 2000, 55(2): 152-161.
[7] 张丹丹, 杨晓梅, 苏奋振, 等. 大亚湾近岸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异及其与地貌因子关系分析[J]. 资源科学, 2010, 32(8): 1551-1557.
[8] 许艳, 濮励杰, 张润森, 等. 近年来江苏省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动态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 21(5): 565-571.
[9] 欧维新, 杨桂山, 于兴修, 等. 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 资源科学, 2004, 26(3): 76-83.
[10] 吴明, 邵学新, 胡锋, 等.围垦对杭州湾南岸滨海湿地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J]. 土壤, 2008, 40(5): 760-764.
[11] 慎佳泓, 胡仁勇, 李铭红, 等. 杭州湾和乐清湾滩涂围垦对湿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 理学版,2006, 33(3): 324-329.
[12] 苏大鹏, 刘健, 胡刚. 近年胶州湾海岸带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与驱动力[J]. 海洋地质前沿, 2011, 27(5): 53-58.
[13] 孙永光, 李秀珍, 何彦龙, 等. 基于PCA方法的长江口滩涂围垦区土地利用动态综合评价及驱动力[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6): 697-704.
[14] 孙永光, 李秀珍, 何彦龙, 等. 长江口不同区段围垦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动态[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2): 434-441.
[15] Sun Yongguang, Li Xiuzhen, He Yanlong, et al. Impact factors on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plantcommunity in reclamation zones of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2, 22(2): 154-166.
[16] Sun Yonggung, Li Xiuzhen, Ulo Mander, et al. Effect of reclamation time and land use on soil properties in ChangjiangRiver estuary, China [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1, 21(4): 403-416.
[17] Li Xiuzhen, Sun Yongguang, Ulo Mander, et al. Effects of land use intensity and soil nutrient distribution after reclamationin an estuary landscape [J]. Landscape Ecology, 2013, 28(4): 699-707.
[18] 朱季文, 季子修, 蒋自巽, 等. 江苏海岸带土地利用特点[J]. 地理科学, 1987, 7(2): 101-111.
[19] 姚荣江, 杨劲松, 韩建均. 海涂围垦区土壤盐分空间变异模拟的比较研究[J]. 土壤学报, 2012, 49(2): 275-281.
[20] 杨劲松, 姚荣江. 苏北海涂围垦区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17(3): 410-415.
[21] 王爱军, 高抒. 江苏王港海岸湿地的围垦现状及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J].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6): 822-829.
[22] 周学峰, 赵睿, 李媛媛, 等. 围垦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长江口滩地土壤粒径分布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9, 29(10): 5544-5551.
[23] 陈洪全, 张忍顺, 王艳红. 互花米草生境与滩涂围垦的响应[J].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21(2): 280-287.
[24] 任美锷. 江苏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86: 6.
[25] 庄大方, 刘纪远. 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异模型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1997, 12(2): 105-111.
[26] 王英, 潘抒灵. 经济学视域下江苏沿海开发的历史演进[J]. 科学·经济·社会, 2011, 29(2): 38-41.
[27] 淩申. 黄河南徙与苏北海岸线的变迁[J]. 海洋科学, 1988(2): 54-58.
[28] 王志明, 李秉柏, 严海兵, 等. 近20 年江苏省海岸线和滩涂面积变化的遥感监测[J]. 江苏农业科学, 2011, 39(6):555-557.
[29] 唐正东. 江苏省海岸淤长特征及潮滩围垦潜力[J]. 海洋与海岸带开发, 1991, 8(4): 19-24.
[30] 杨延春, 邹志国, 施朱峰. 江苏滨海盐土土壤盐分与侵蚀规律[J].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40(10): 347-349.
[31] 郭杰, 欧名豪, 刘琼, 等. 江苏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2): 139-145.
[32] 秦厚德. 南通沿海开发的历史回顾及阶段性特征[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0(2): 79-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