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沈镭, 成升魁. 论国家资源安全及其保障战略[J].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4): 393-400.
[2] 李书恒, 周寅康.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安全评价初探——以新疆尉犁县为例[J]. 干旱区研究, 2004, 21(3): 230-234.
[3] 李凤英, 王让会, 黄俊芳, 等. 中国西部地区水安全的多指标物元综合评价[J]. 干旱区研究, 2006, 23(2): 269-274.
[4] 宫少燕, 管华, 陈沛云. 河南省水资源安全度的初步分析[J]. 河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35(1): 46-51.
[5] 刘佳骏, 董锁成, 李泽红. 中国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2): 258-269.
[6] 张士锋, 陈俊旭, 华东, 等. 水资源系统风险构成及其评价——以北京市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11): 1855-1863.
[7] 王文国, 何明雄, 潘科, 等. 四川省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9): 1555-1565.
[8] 戚瑞, 耿涌, 朱庆华. 基于水足迹理论的区域水资源利用评价[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3): 486-495.
[9] 张巧显, 欧阳志云, 王如松, 等. 中国水安全系统模拟及对策比较研究[J]. 水科学进展, 2002, 13(5): 569-577.
[10] 韩宇平, 阮本清, 解建仓. 多层次多目标模糊优选模型在水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 资源科学, 2003, 25(4): 37-42.
[11] 吴开亚, 金菊良, 周玉良, 等. 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的集对分析与可变模糊集耦合模型[J]. 四川大学学报: 工程科 学版, 2008, 40(3): 6-12.
[12] 尹志杰, 管玉卉. 南京市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 水电能源科学, 2010, 28(6): 16-18.
[13] 卢敏, 张展羽, 石月珍. 集对分析法在水安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河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34(5): 505-508.
[14] 池静静, 陈彬. 基于TOPSIS 的灰色关联法在水资源安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 2009, 29(2): 155-159.
[15] 赵军凯, 李九发, 戴志军, 等. 基于熵模型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开封市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11): 1944-1951.
[16] 吴开亚, 金菊良, 魏一鸣. 流域水安全预警评价的智能集成模型[J]. 水科学进展, 2009, 20(4): 518-525.
[17] 王顺久. 水资源评价的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模型[J]. 四川大学学报: 工程科学版, 2008, 40(5): 22-26.
[18] 黄晓荣, 梁川, 付强, 等. 基于RAGA的PPC 模型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J]. 四川大学学报: 工程科学 版, 2008, 35(4): 29-32.
[19] 潘兴瑶, 夏军, 李法虎, 等. 基于GIS 的北方典型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J]. 自然资源学 报, 2007, 22(4): 664-671.
[20] 李晓峰, 刘光中, 贺昌政. 成都市居民未来生活用水量预测模型的选择[J]. 四川大学学报: 工程科学版, 2001, 33 (6): 104-107.
[21] 冯少辉, 李靖, 朱振峰, 等. 云南省滇中地区水资源脆弱性评价[J]. 水资源保护, 2010, 26(1): 1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