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傅伯杰. 美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新进展[J]. 自然资源学报, 1987, 2(1): 92-95.
[2] 倪绍祥, 陈传康. 我国土地评价研究的近今进展[J]. 地理学报, 1993, 48(3): 75-83.
[3] 倪绍祥. 近10 年来中国土地评价研究的进展[J].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6): 672-683.
[4] 钱海滨, 薛永森, 田彦军.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评价研究综述[J]. 中国土地科学, 2001, 15(2): 14-19.
[5] Wu F. A linguistic cellular automata simulation approach for sustainable land development in a fast growing region[J].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1996, 20(6): 367-387.
[6] 史同广, 郑国强, 王智勇, 等.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2): 106-115.
[7] Hilferink M, Rietveld P. Land use scanner: An integrated model for long term projections of land us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1999, 1:155-177.
[8] 徐勇, 汤青, 樊杰, 等. 主体功能区划可利用土地资源指标项及其算法[J]. 地理研究, 2010, 29(7): 1223-1232.
[9] 樊杰. 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10] 国务院办公厅(国发[2010]46 号).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R]. 2010.
[11] 国务院办公厅(国发[2009]42 号).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R]. 2009.
[12]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桂发[2009]24 号).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打 造西江黄金水道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意见[R]. 2009.
[13] 陈桂华, 徐樵利. 城市建设用地质量评价研究[J]. 自然资源, 1997, 19(5): 22-30.
[14] 黄光宇, 陈勇, 田玲, 等. 生态规划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广州科学城为例[J]. 城市规划, 1999, 23(6): 48-52.
[15] 吴传钧, 郭焕成. 中国土地利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 422.
[16] Kees Schotten, Roland Goetgeluk, Maarten Hilferink, et al.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land use and the environment: Simulations for the Netherlands using a GIS-based land use model[J]. Environmental Modeling and Assessment, 2001, 6(2): 133-143.
[17] 宋如华, 齐实, 孙保平, 等. 区域土地资源的适宜性评价和空间布局[J].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7, 3(3): 23-30.
[18] 倪绍祥.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19] 陈燕飞, 杜鹏飞, 郑筱津, 等. 基于GIS 的南宁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J].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46(6): 801-804.
[20] 陈崇成, 涂平, 黄绚, 等. 土地利用改造规划的多因子空间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 2004, 15(2): 117-122.
[21] 许嘉巍, 刘惠清. 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J]. 经济地理, 1999, 16(9): 101-104.
[22] 黄杏元, 倪绍祥, 徐寿成, 等.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区域土地利用决策的研究[J]. 地理学报, 1993, 48(3): 114-121.
[23] 杨子生. 土地适宜性评价中"主宜性"划分问题之探讨[J]. 自然资源学报, 1991, 6(3): 286-292.
[24] 樊杰. 西江经济带(广西段) 可持续发展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