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报 ›› 2014, Vol. 29 ›› Issue (1): 13-26.doi: 10.11849/zrzyxb.2014.01.002
宋戈1,2, 王越1, 雷国平1
收稿日期:
2012-09-10
修回日期:
2013-06-17
出版日期:
2014-01-20
发布日期:
2014-01-09
作者简介:
宋戈(1969- ),女,黑龙江庆安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研究。E-mail:songgelaoshi@163.com
基金资助:
SONG Ge1,2, WANG Yue1, LEI Guo-ping1
Received:
2012-09-10
Revised:
2013-06-17
Online:
2014-01-20
Published:
2014-01-09
摘要: 耕地利用系统安全是保护耕地健康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论文以巴彦县为例,采用遗传算法对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改进,识别耕地利用系统安全的敏感性影响因子,并应用通径分析法,确定单一因子和复合因子对系统安全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单一因子的作用中土壤类型对耕地利用系统安全的作用强度最大,高程最弱。不同因子对耕地利用系统安全的正负相关关系不同,对系统安全分别起促进和抑制作用;耕地利用系统的其他影响因子对系统安全的共同作用也很大,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子;②各因子存在复杂的制约关系,单一因子和复合因子共同作用是系统安全主要的作用机理,且单一因子和复合因子对系统安全影响的显性特征不同;自然生态因子对系统安全的单一作用、人文因子对系统安全的复合作用机制显著。
中图分类号:
宋戈, 王越, 雷国平. 松嫩高平原黑土区耕地利用系统安全影响因子作用机理研究——以黑龙江省巴彦县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1): 13-26.
SONG Ge, WANG Yue, LEI Guo-ping. Effect Mechanism Research of Influential Factors of Cultivated Land Use System Security of Black Soil Region in Songnen High Plain:A Case Study of Bayan Count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4, 29(1): 13-26.
[1] 牛星. 区域土地利用系统演化分析与状态评价研究[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08: 3-7. [2] 邹健, 龙花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安全格局变动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0(8): 1366-1377. [3] 王琳, 吴业, 杨桂山, 等. 基于STIRPAT 模型的耕地面积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12): 196-200. [4] 谢花林.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08, 28(12): 6305-6311. [5] 吴次芳, 鲍海君. 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4: 51-57. [6] Brown L. Who Will Feed China: Wake-up Call for a Small Planet [M]. London: Earthscan Publications, 1995. [7] Avrum J S. Food security and land use deforestation in northern Guatemala [J]. Food Policy, 2002, 27: 395-414. [8] 石淑芹, 陈佑启, 姚艳敏, 等. 中国区域性耕地变化与粮食生产的关系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例[J]. 自然资源学 报, 2008, 23(3): 361-368. [9] 肖丽群, 陈伟, 吴群, 等. 未来10a 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数量变化对区域粮食产能的影响——基于耕地质量等别的 视角[J].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4): 565-576. [10] 石淑芹, 陈佑启, 姚艳敏, 等. 东北地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J]. 地理学报, 2008, 63(6): 574-586. [11] 孙大胜. 生态与生存博弈: 退耕还林会否无疾而终[J]. 环境经济, 2005, 13(1): 89. [12] 刘彦随. 保障我国土地资源安全的若干战略思考[J]. 战略与决策研究, 2006, 21(5): 379-384. [13] Georgeta V. Assessing land reallocation decisions during transition in Romania [J]. Land Use Policy, 2009, 26(4):1080-1089. [14] 黄贤金, 曲福田. 耕地生态经济系统动态监测研究[J]. 生态农业研究, 1997, 5(3): 67-70. [15] 王成, 魏朝富, 袁敏, 等. 不同地貌类型下景观格局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J].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23(9): 64-71. [16] 王卫, 李秀彬. 中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变化对土地生产力影响的定量研究[J]. 地理科学, 2002, 22(1): 22-28. [17] Yang H, Li X B. Cultivated land and food supply in China [J]. Land Use Policy, 2000, 17(2): 73-88. [18] Liu Y S, Wang J Y, Long H L. Analysis of arable land loss and its impact on rural sustainability in southern Jiangsu Province of China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0, 91: 646-653. [19] 宋戈, 连臣. 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安全预警分析及预警系统的构建[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6): 247-252. [20] 宋戈, 孙丽娜, 雷国平. 基于计量地理模型的松嫩高平原土地利用特征及其空间布局[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3): 243-250. [21] Turner II B L, Skole D L, Stever Sanderson, et al.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science/research plan [R]. IGBP Report No.35 HDP Report No.7.1995. [22] Turner I B L, Meywr W B, Skole D. Global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 Towards an integrated program of study [J]. Ambio, 1994, 23(1): 91-95. [23] Turner I B L. Local faces, global flow: The role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i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J]. 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 1994, 5(2): 71-78. [24] Ojima D S, Moran E. Global Land Project: Draft Plan [M]. IGBP/IHDP, 2005. [25] 姜群鸥, 邓祥征, 战金艳, 等. 黄淮海平原气候变化及其对耕地生产潜力的影响[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7, 23 (5): 82-85. [26] 赵昕奕, 蔡运龙. 区域土地生产潜力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评价——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为例[J]. 地理学 报, 2003, 58(4): 584-590. [27] 许淑青, 张仁陟, 董博, 等. 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结构性能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17 (2): 203-208. [28] 卜坤, 张书文, 闫业超, 等. 三江平原不同流域水土流失变化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 2008, 28(3): 361-368. [29] 宋戈, 王越, 雷国平, 等. 松嫩高平原黑土区耕地资源安全的驱动机制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21): 241-248. [30] Mao R Z, Fitzpatrick R W, Liu X J, et al.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elected soils from the North Plain [J]. Aciar Monograph, 2002, 84(1): 173-186. [31] 姚荣江, 杨劲松, 姜龙. 黄河下游三角洲盐渍区表层土壤积盐影响因子及其强度分析[J]. 土壤通报, 2008, 39(5): 1115-1119. [32] 倪九派, 李萍, 魏朝富, 等. 基于AHP和熵权法赋权的区域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5): 202-209. [33] 李宇庆, 陈玲, 赵建夫. 土壤全氮测定方法的比较[J]. 广州环境科学, 2006, 21(3): 28-29. [34] Lamy I, Bou-eviset S, Bermond A. Soil Cadmium mobility as a consequence of sewage sludge disposal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1993, 22(1): 731-737. [35] 霍晓婷, 王文亮. 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方法改进的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988, 32(1): 86-89. [36] 丁宁宁, 王保松, 梁珍海, 等.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不同改良措施对滩涂土壤的改良效应研究[J]. 土壤, 2011, 43 (3): 487-492. [37] 石应福, 常淑平. 对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高含量有机质土壤有效磷的改进试验[J]. 甘肃农大学报, 1984(2): 108-111. [38] 宇万太, 沈善敏, 张璐, 等. 黑土开垦后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养分的关系[J].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5(12): 2287-2291. |
[1] | 张利国, 王占岐, 李冰清. 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碳效应核算及其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11): 2006-2019. |
[2] | 匡丽花, 叶英聪, 赵小敏, 郭熙. 基于改进TOPSIS方法的耕地系统安全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9): 1627-1641. |
[3] | 杨皓然, 吴群. 碳排放视角下的江苏省土地利用转型生态效率研究——基于混合方向性距离函数[J].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10): 1718-1730. |
[4] | 肖姚, 朱凤武, 周生路, 沈春竹, 王静. 经济发达地区影响土地生态质量的关键景观格局因子研究——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10): 1731-1743. |
[5] | 王越, 宋戈. 松嫩高平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时间尺度特征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10): 1797-1807. |
[6] | 程文仕, 乔蕻强, 刘学录, 黄鑫. 基于AHP-DEA模型的土地整治项目规划方案比选[J].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9): 1615-1626. |
[7] | 叶英聪, 匡丽花, 赵小敏, 谢文, 郭熙. 基于时间可达性的土地整治道路布局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6): 1064-1073. |
[8] | 王亚辉, 李秀彬, 辛良杰, 谈明洪, 李薇. 中国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J].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4): 539-552. |
[9] | 王秀丽, 关小克, 张凤荣, 李乐.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天津市盐渍土农业利用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10): 1764-1772. |
[10] | 姜春,吴志峰,程炯,钱乐祥. 广东省土地覆盖变化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6): 961-972. |
[11] | 王文娟, 邓荣鑫, 张树文. 东北典型黑土区讷谟尔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沟蚀影响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5): 833-844. |
[12] | 李广东, 方创琳, 王少剑, 张蔷. 城乡用地遥感识别与时空变化研究进展[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4): 703-718. |
[13] | 廖谌婳, 封志明, 李鹏, 张景华. 中老缅泰交界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挖掘与国别对比[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11): 1785-1797. |
[14] | 彭开丽, 张安录. 土地利用变化中农户脆弱性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及基于中国中部五省的调研实证[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11): 1798-1810. |
[15] | 邹金浪, 杨子生, 吴群. 中国耕地利用产出的结构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8): 1267-12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