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歌, 陈德亮, 任国玉, 等. 1956—2000年中国潜在蒸发量变化趋势[J]. 地理研究, 2006, 25(3): 378-132. [2] 谢贤群, 王菱. 中国北方近50年潜在蒸发的变化[J].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5): 683-691. [3] 孙小舟, 封志明, 杨艳昭. 西辽河流域1952年—2007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趋势[J]. 资源科学, 2009, 31(3): 479-484. [4] Golubev V, Lawrimore J H, Groisman P Y, et al. Evaporation change over the contiguous United States and the former USSR: A reassessment [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1, 28(13): 2665-2668. [5] Jun A, Hideyukin K, Lu M. Pan evaporation trends in Japan and its relevance to the variability of the hydrological cycle [J]. Tenki, 2004, 51(9): 667-678. [6] Linacre E T. Evaporation trends [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2004, 79: 11-21. [7] 尹云鹤, 吴绍洪, 郑度, 等. 近30年我国干湿状况变化的区域差异[J]. 科学通报, 2005, 50(15): 1636-1642. [8] 王鹏祥, 杨金虎, 张强, 等. 近半个世纪来中国西北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J].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22(6): 649-656. [9] 靳立亚, 李静, 王新, 等. 近50年中国西北地区干湿状况时空分布[J]. 地理学报, 2004, 59(6): 847-854. [10] 曾丽红, 宋开山, 张柏, 等. 近60年来东北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J]. 水科学进展, 2010, 21(2): 194-200. [11] 李林, 张国胜, 汪青春, 等. 黄河上游流域蒸散量及其影响因子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15(3): 256-259. [12] 梁丽乔, 闫敏华, 邓伟, 等. 松嫩平原西部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过程[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5(3): 22-31. [13] 张守红, 刘苏峡, 莫兴国, 等. 阿克苏河流域气候变化对潜在蒸散量影响分析[J]. 地理学报, 2010, 65(11): 1363-1370. [14] 王亚敏, 张勃, 戴声佩, 等. 河西地区1960年至2008年潜在蒸发量的时空变化分析[J]. 资源科学, 2010, 32(1): 139-148. [15] 贾文雄, 何元庆, 王旭峰, 等. 祁连山及河西走廊潜在蒸发量的时空变化[J]. 水科学进展, 2009, 20(2): 159-167. [16] 王素萍, 张存杰, 韩永翔. 甘肃省不同气候区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J]. 中国沙漠, 2010, 30(3): 675-680. [17] 甘肃年鉴编委会编. 甘肃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34-35. [18] 李栋梁, 刘德祥. 甘肃气候[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0. [19] 吴绍洪, 尹云鹤, 郑度, 等. 近30年中国陆地表层干湿状况研究[J]. 中国科学D辑, 2005, 35(3): 276-283. [20] 何慧根, 胡泽勇, 荀学义, 等. 藏北高原季节性冻土区前在蒸散和干湿状况分析[J]. 高原气象, 2010, 29(1): 10-16. [21] 祝昌汉. 再论总辐射的气候学计算方法(二)[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82(2): 196-206. [22] 张明军, 李瑞雪, 贾文雄, 等. 中国天山山区潜在蒸发量的时空变化[J]. 地理学报, 2009, 64(7): 798-8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