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课题组. 我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类型划分及机制研究[J]. 中国水利, 2009(14): 26-31. [2] 史宇, 余新晓, 毕华兴.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理论基础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 2009, 16(1): 156-161. [3] 胡嘉.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初探[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 6(6): 99-101. [4] 毕华兴, 毕嘉敏, 刘立斌, 等. 论实行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经济学基础[J]. 水土保持研究, 2009, 16(1): 156-161. [5] 唐文坚, 程冬兵.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探讨[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0, 27(11): 94-97. [6] 余新晓, 吴岚, 饶良懿, 等.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 6(1): 83-88 [7] 盛莉, 金艳, 黄敬峰. 中国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及其空间分布[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7): 1105-1113. [8] 许月卿, 黄靖, 冯艳, 等. 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下的土壤侵蚀经济损失: 以贵州省猫跳河流域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1): 1451-1456. [9] 杨子生, 谢应齐. 云南水土流失直接经济损失的计算方法与区域特征[J]. 云南大学学报, 1994, 16(增刊1): 99-106. [10] 闫业超, 岳书平, 张树文, 等. 黑土区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价值估算及其特征分析——以黑龙江克拜东部黑土区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12): 2135-2146. [11] 杜丽娟, 王秀茹, 刘钰, 等.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的计算[J]. 水利学报, 2010, 41(11): 1346-1352. [12] 杨光梅, 闵庆文, 李文华, 等. 我国生态补偿研究中的科学问题[J]. 生态学报, 2007, 27(10): 4289-4300. [13] 吕明权, 王继军, 江青龙, 等. 基于LUCC的冀北土石山区东北沟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分析[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1, 9(3): 18-25. [14] 李晓光, 苗鸿, 郑华, 等. 机会成本法在确定生态补偿标准中的应用——以海南中部山区为例[J]. 生态学报, 2009, 29(9): 4875-4883. [15] Nicolas Kosoy, Miguel Martinez-Tuna, Roldan Muradian, et al.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 watersheds: Insights fro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ree cases in Central America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1: 446-455. [16] 刘永宏, 贾福平, 刘永军, 等. 大青山山地草场理论载畜量的研究[J].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2(增刊1): 44-47. [17] 韩永伟, 高吉喜, 拓学森, 等. 门头沟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分析[J]. 环境科学研究, 2007, 20(5): 144-147. [18] 马履一, 翟明普, 王勇. 京西山地棕壤和淋溶褐土饱和导水率的分析[J]. 林业科学, 1999, 35(3): 109-112. [19] 李海东, 宋秀清, 周亚歧. 水土保持措施对滦河流域径流泥沙的影响研究(一)[J]. 海河水利, 2004(1): 18-20. [20] 杜丽娟. 水土保持补偿机制研究——以滦河流域为例.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8. [21] 黄云凤, 张珞平, 洪华生, 等. 不同土地利用对流域土壤侵蚀和氮、 磷流失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4, 23(4): 735-739. [22] 王晓燕, 王晓峰, 汪清平, 等. 北京密云水库小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J]. 农业工程学报, 2004, 24(2): 227-231. [23] XIONG Ying, WANG Ke-lin. Eco-compensation effects of the wetland recovery in Dongting Lake area [J]. Journal of Geographic Science, 2010, 20(3): 389-405. [24] 吴楠, 苏德毕力格, 高吉喜, 等. 生态系统减轻水环境磷素非点源污染服务及价值——以雅砻江二滩水库为例[J]. 生态学报, 2010, 30(7): 1734-17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