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罗勇. 低碳经济与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分析[J]. 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8(4): 111-117.
[2] 齐晔, 蔡琴. 可持续发展理论三项进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4): 110-116.
[3] Rees W E. 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 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 [J]. 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 1992, 4: 121-130.
[4] Wackernagel M, Onisto I, Bello P. 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 [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29: 375-390.
[5] Wackernagel M, Rees WE.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 [M]. Gabriola Island: New Society Publishers, 1996.
[6] 黄林楠, 张伟新, 姜翠玲, 等. 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方法[J]. 生态学报, 2008, 28(3): 1280-1286.
[7] 谭秀娟, 郑钦玉. 我国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与预测[J]. 生态学报, 2009, 29(7): 3559-3568.
[8] 卞羽, 洪伟, 陈燕, 等. 福建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10, 30(1): 1-5.
[9] 邱微, 樊庆锌, 赵庆良, 等. 黑龙江省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计算[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0, 42(6): 1000-1003.
[10] 李培月, 钱会, 吴健华, 等. 银川市2008年水资源生态足迹研究与分析[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0, 8(1): 69-71.
[11] 陈栋为, 陈晓宏, 孔兰.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区域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计算与评价——以珠海市为例[J].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6): 2224-2229.
[12] 徐中民, 张志强, 程国栋, 等. 中国1999 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2): 280-285.
[13] 徐中民, 陈东景, 张志强, 等. 中国1999年的生态足迹分析[J]. 土壤学报, 2002, 38(3): 441-445.
[14] 陈敏, 王如松, 张丽君, 等. 中国2002年省域生态足迹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7(3): 424-428.
[15] 刘立彬, 覃绍一. 四川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建议[J]. 四川水利, 2008(1): 2-6.
[16] 胡健, 伍荣. 水资源与农业的发展问题研究——以四川地区为例[J]. 农村经济, 2007(12): 106-109.
[17] 雷刚旭. 西部大开发中的四川水资源问题[J]. 农村经济, 2002(3): 15-17.
[18] 邓晓军, 谢世友, 秦婷, 等. 基于水足迹分析法的四川省水资源利用评价[J]. 人民长江, 2007, 38(2): 61-63.
[19] 李漱芳. 四川气候变化对淡水资源的影响[J]. 四川气象, 1999(2): 26-33.
[20] 叶田, 杨海真. 生态足迹模型的修正与应用[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 33(增刊1): 449-454.
[21] 赵军凯, 李九发, 戴志军, 等. 基于熵模型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开封市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11): 1944-19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