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效顺, 曲福田, 谭荣, 等. 中国耕地资源变化与保护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3): 387-401.
[2] 曲福田, 陈江龙, 陈会广. 经济发展与中国土地非农化[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1-2.
[3] 蔡运龙, 汪涌, 李玉平. 中国耕地供需变化规律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 2009, 23(3): 11-18.
[4] 敬东. 城市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控制的相关性研究[J]. 城市规划, 2004, 28(11): 60-70.
[5] 吴业, 杨桂山, 万荣荣. 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1): 90-98.
[6] 曲福田, 冯淑怡, 诸培新, 等. 制度安排、价格机制与农地非农化研究[J]. 经济学: 季刊, 2004, 4(1): 229-248.
[7] 谭荣, 曲福田. 中国农地非农化与农地资源保护: 从两难到双赢[J]. 管理世界, 2006(12): 50-59.
[8] 许坚. 土地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增长[J]. 中国土地科学, 2007, 21(5): 75-78.
[9] Arnott R J, Lewis F D. The transition of land to urban us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9, 87(1): 161-169.
[10] 丁卫国. 西方经济学原理[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11] 曲福田, 陈江龙, 冯淑怡. 经济发展与土地持续性利用[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
[12] 张琦. 韩国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 17(3): 81-84.
[13] Le Gallo J. Space-time analysis of GDP disparities among European regions: A Markov chains approach[J].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2004, 27(2): 138-163.
[14] Aroca Bosch Maloney. Spatial dimension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economic convergence: Mexico 1985-2002[J].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2005, 19: 345-378.
[15] 陈江龙. 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农地非农化问题研究.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03.
[16] 诸培新, 曲福田. 耕地资源非农化配置的经济学分析[J]. 中国土地科学, 2002(5): 14-17.
[17] 钱忠好. 中国农地保护: 理论与政策分析[J]. 管理世界, 2003(10): 60-70.
[18] 姜开宏, 陈江龙, 陈雯. 比较优势理论与区城土地资源配[J]. 中国农村经济, 2004(12): 16-21.
[19] 蒲英霞, 马荣华, 葛莹, 等. 基于空间马尔可夫链的江苏区域趋同时空演变[J]. 地理学报, 2005, 60(9): 817-826.
[20] 刘欣, 黄贤金. 中国边际能源消耗的时空分异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 27(6): 75-80.
[21] 李效顺, 蒋冬梅, 曲福田. 边际土地利用与经济增长关系计量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3): 92-95.
[22] 黄忠华, 吴次芳, 杜雪君. 我国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2): 192-199.
[23] John Asafu-Adjay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energy price and economic growth: Time series evidence from Asian developing countries[J]. Energy Economics, 2000, 22(6): 615-625.
[24] Denison E F. The contribution of capital to economic growth[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0, 70(2): 220-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