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匡正, 季仲贞, 林一骅. 华北降水时间序列资料的小波分析[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0, 5(3): 312-317.
[2] 杨建国. 小波分析及其工程应用[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3] 王文圣, 丁晶, 李跃清. 水文小波分析[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115-141.
[4] 牛存稳, 张利平, 夏军. 华北地区降水量的小波分析[J]. 干旱区地理, 2004, 27(1): 66-70.
[5] 周连童, 黄荣辉, 等. 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和降水蒸发差的时空变化特征[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6, 11(3): 280-295.
[6] 谢庄, 王桂田. 北京地区气温和降水百年变化规律的探讨[J]. 大气科学, 1994, 18(6): 683-690.
[7] 汪晓滨, 李淑日, 等. 北京冬夏降水系统中的云水量及其统计特征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 2001, 12(増刊1): 107-112.
[8] 于淑秋. 北京地区降水年际变化及其城市效应的研究[J]. 自然科学进展, 2007, 17(5): 632-638.
[9] 丁德平, 李英. 北京地区的台风降水特征研究[J]. 气象学报, 2009, 67(5): 864-874.
[10] 王秀荣, 王维国, 等. 北京降水特征与西太副高关系的若干统计[J]. 高原气象, 2008, 27(4): 822-829.
[11] 冯丽文. 北京近255年雨季及其多年变化[J]. 气象学报, 1980, 38(4): 341-350.
[12] 张永民, 肖风劲. 豫西山区降水与气温的波动规律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12): 2132-2141.
[13] 刘苏峡, 邱建秀, 莫兴国. 华北平原1951年至2006年风速变化特征分析[J]. 资源科学, 2009, 31(9): 1486-1492.
[14] 符淙斌, 王强. 气候突变的定义和检测方法[J]. 大气科学, 1992, 16(4): 482-493.
[15] 李建平, 等. 气候突变的完备定义及类型[J]. 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6(1): 7-12.
[16] Jiang J M, You X. Where and when did an abrupt climatic change occur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43 years [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1996, 55: 33-40.
[17] 刘德地, 李梅, 楼章华, 等. 近50年来浙江省降雨特性变化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11): 1973-1983.
[18] 肖栋, 等. 全球海表温度场中主要的年代际突变及其模态[J]. 大气科学, 2007, 31(5): 839-852.
[19] 魏凤英.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 第二版.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7.
[20] 尹云鹤, 吴绍洪, 陈刚. 1961—2006年我国气候变化趋势与突变的区域差异[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12): 2147-2157.
[21] 王文圣, 丁晶, 等. 水文序列周期成分和突变特征识别的小波分析法[J]. 工程勘测, 2003(1): 31-35.
[22] 卢文喜, 陈社明, 等. 基于小波变换的大安地区年降水量变化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 2010, 40(1): 121-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