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施雅风, 沈永平, 胡汝骥. 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J]. 冰川冻土, 2002, 24(3): 219-226.
[2] 秦大河, 丁一汇, 王绍武, 等. 中国西部环境演变及其影响研究[J]. 地学前缘, 2002, 9(2): 321-328.
[3] 秦大河, 丁一汇, 王绍武, 等. 中国西部生态环境变化与对策建议[J].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17(3): 314-319.
[4] 刘卫平, 魏文寿, 唐湘玲. 阿克苏地区近45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J]. 干旱区地理, 2008, 31(2): 197-202.
[5] 何彬方, 冯妍, 荀尚培, 等. 安徽省50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7): 1275-1285.
[6] 焦建丽, 康雯瑛, 王军, 等. 河南省日照时数时空变化分析[J].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8, 31(增刊1): 4-6.
[7] 徐宗学, 赵芳芳. 黄河流域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分析[J]. 资源科学, 2005, 27(5): 153-159.
[8] 华维, 范广洲, 周定文, 等. 青藏高原四季日照时数年际、年代际变化趋势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10): 1810-1817.
[9] 陈少勇, 张康林, 邢晓宾, 等. 中国西北地区近47 a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7): 1142-1152.
[10] 杜军, 边多, 胡军, 等. 西藏近35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07, 62(5): 492-500.
[11] 王毅荣, 张存杰. 河西走廊风速变化及风能资源研究[J]. 高原气象, 2006, 25(6): 1196-1202.
[12] 荣艳淑, 梁嘉颖. 华北地区风速变化的分析[J]. 气象科学, 2008, 28(6): 655-658.
[13] 毛飞, 卢志光, 郑凌云, 等. 近40年那曲地区日照时数和风速变化特征[J]. 气象, 2006, 23(9): 77-83.
[14] 龚宇, 邢开成, 王璞. 近30年来沧州地区日照时数与风速变化特征[J]. 中国农业气象, 2007, 28(3): 263-267.
[15] 孙静, 阮本清, 蒋任飞. 宁夏引黄灌区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及其气候影响因子的研究[J]. 灌溉排水学报, 2006, 15(1): 53-57.
[16] 马淑红, 雄建国, 杨新才, 等. 太阳能电站日照时数推算[J]. 气象, 2000, 26(2): 45-49.
[17] 郑有飞, 白雪, 许遐祯. 风力发电对江苏省的环境影响及对策初探[J]. 能源环境保护, 2008, 22(3): 40-43.
[18] 符淙斌, 王强. 气候突变的定义和检测方法[J]. 大气科学, 1992, 16(4): 482-493.
[19] 韩萍, 薛燕, 苏宏超. 新疆降水在气候转型中的信号反映[J]. 冰川冻土, 2003, 25(2): 179-182.
[20] 陈少勇, 董安祥, 王丽萍. 中国西北地区总云量的气候变化特征[J].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6, 21(3): 171-174.
[21] 郭慕萍, 王志伟, 秦爱民, 等. 54年来中国西北地区降水量的变化[J]. 干旱区研究, 2009, 26(1): 120-125.
[22] 郭江勇, 李耀辉. 中国西北地区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J]. 干旱区研究, 2006, 23(3): 489-494.
[23] 周自江, 章国材. 中国北方典型的强沙尘暴事件(1954—2002年)[J]. 科学通报, 2003, 48(11): 12-18. [ZHOU Zi-jiang, ZHANG Guo-cai. Typical heavy sandstorm event in the North China (1954-2002).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3, 48(11): 12-18.]
[24] 周自江, 王锡稳, 牛若芸. 近47年中国沙尘暴气候特征研究[J].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13(2): 193-200.
[25] 王鹏祥, 杨金虎, 张强, 等. 近半个世纪来中国西北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J].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22(6): 649-656.
[26] 道然·加帕依, 车罡. 新疆东部地区风速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成因[J]. 干旱气象, 2008, 26(3): 14-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