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气候变化2007综合报告. http://www.ipcc.cn/, 2010-05-18. [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Synthesis Report. http://www.ipcc.cn/, 2010-05-18.]
[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 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 能源需求曁碳排放情景分析[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3] Holtz-Eakin D, Selden T M. Stoking the fires? CO2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95, 57: 85-101.
[4] Panayotou T, Sachs J, Peterson A.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 control of climate change: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 CAER Ⅱ Discussion Paper, 1999, No. 44.
[5] Galeotti M, Lanza A, Pauli F. Reassess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or CO2 Emissions: A robustness exercise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6, 57: 152-163.
[6] 杜婷婷, 毛峰, 罗瑞. 中国经济增长与CO2排放演化探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 17(2): 94-99.
[7] 林伯强, 蒋竺均. 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 管理世界, 2009(4): 27-36.
[8] 徐国泉, 刘则渊, 姜照华. 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 1995—2004[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16(6): 158-161.
[9] 张雷.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J]. 地理研究, 2006, 25(1): 1-9.
[10] 刘慧, 成升魁, 张雷. 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碳排放的国际研究动态[J].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5): 420-429.
[11] 无锡统计局. 无锡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1—2009.
[12] 苏州市统计局. 苏州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1—2009.
[13] 常州市统计局. 常州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1—2009.
[14] 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15] 中国生态足迹报告. http://www.wwfchina.org/wwfpress/publication/policy/Cecofootprint.pdf, 2010-05-18. [Report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China. http://www.wwfchina.org/wwfpress/publication/policy/Cecofootprint.pdf, 2010-05-18.]
[16] York R, Rosa E A, Dietz T. STIRPAT, IPAT and ImPACT: Analytic tools for unpacking the driving force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3, 23: 351-365.
[17] 徐中民,程国栋. 中国人口和富裕对环境的影响[J]. 冰川冻土, 2005, 27(5): 767-773.
[18] 龙爱华, 徐中民, 王新华, 等. 人口、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6, 26(10): 3358-3365.
[19] 王琳, 吴业, 杨桂山, 等. 基于STIRPAT模型的耕地面积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12): 196-200.
[20] 王立猛, 何康林. 基于STIRPAT模型的环境压力空间差异分析——以能源消费为例[J]. 环境科学学报, 2008, 28(5): 1032-1037.
[21] 林毅夫. 制度、 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22] 李效顺, 曲福田, 郭忠兴, 等. 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脱钩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18(5): 179-184.
[23] OECD. Decoupling: A conceptual overview . Paris: OECD, 2001.
[24] 邓华, 段宁. "脱钩"评价模式及其对循环经济的影响[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 14(6): 44-47.
[25] 赵一平, 孙启宏, 段宁. 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响应关系研究: 基于相对"脱钩"与"复钩"理论的实证研究[J]. 科研管理, 2006, 27(3): 128-134.
[26] 钟太洋, 黄贤金, 王柏源. 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的脱钩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1): 18-31.
[27] 王崇梅.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3): 35-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