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肖笃宁, 陈文波, 郭福良. 论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J].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3): 354-358.
[2] IGBP, IHDP. Global land project—Science pla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2005.
[3] 史培军, 宋长青, 景贵飞. 加强我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的研究——从荷兰"全球变化开放科学会议"看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17(2): 161-168.
[4] Margaret Brusascomackenzie. Environmental security—A view from Europe . ECSP Report, Issue 10, 2004.
[5] Richard Matthew, Btyan McDomld. Networks of threats and vulnerability: Lessons from environmental security. ECSP Report, Issue 10, 2004: 36-42.
[6] Costanza R, Arge R, 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J]. Nature, 1997, 387: 253-260.
[7] Kreuter U, Harris H, Matlock W, et al. Change i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in the San Antonio area, Texa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1, 39: 333-346.
[8] Liana Talane Mcmamus. Global change in the coastal zone: The case of Southeast Asia //Abstracts of Global Change OpenScience Conference. Congres Holland BV,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 2001.
[9] 喻锋, 李晓兵, 王宏, 等. 皇甫川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J]. 地理学报, 2006, 61(6): 645-653.
[10] 史培军, 王静爱, 冯文利, 等. 中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环境安全响应与调控[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2): 111-119.
[11] Ojima D, Lavorel S, Graumich L, et al. Terrestrial human-environment systems: The future of land research in IGBPⅡ[M]// Global Change Newsletter Issue No. 50. 2002.
[12] 蔡运龙, 陆大道, 周一星, 等. 中国地理科学的国家需求与发展战略[J]. 地理学报, 2004, 59(6): 811-819.
[13] 张百平, 姚永慧, 朱运海, 等. 区域生态安全研究的科学基础与初步框架[J].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6): 1-7.
[14] 史培军, 江源, 王静爱, 等.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安全响应机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15] 刘纪远, 张增祥, 李秀彬, 等.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时空信息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16] ZUO Wei, ZHOU Hui-zhen, ZHU Xiao-hua, et al. Integrated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security at different scales using remote sensing [J]. Pedosphere, 2005, 15(4): 456-464.
[17] 左伟. 基于RS、GIS的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2004.
[18] 杜巧玲, 许学工, 李海涛, 等. 黑河中下游绿洲生态安全变化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41(2): 273-281.
[19] 赵哈林, 赵学勇, 张铜会, 等.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界定及其生态问题[J].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17(1): 740-749.
[20] 罗海江, 白海玲, 方修琦. 农牧交错带近十五年生态环境变化评价——以鄂尔多斯地区为例[J]. 干旱区地理, 2007, 30(4): 474-481.
[21] 安树伟. "鄂尔多斯经济现象"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启示[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2(2): 87-91.
[22] 许炯心. 土地利用变化对鄂尔多斯高原周边地区沙尘暴的影响[J]. 地理研究, 2004, 23(4): 463-468.
[23] 战金艳, 邓祥征, 岳天祥, 等.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J]. 资源科学, 2004, 26(5): 81-89.
[24] 李增慧, 刘惠清. 基于遥感的鄂尔多斯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变化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05, 25(5): 68-70.
[25] 贾宝全, 孙鹏森, 慈龙骏. 景观格局分布特征的区域差异分析——以鄂尔多斯高原伊金霍洛旗为例[J]. 干旱区地理, 2003, 26(3): 202-207.
[26] 马金辉, 蔡迪花, 肖桐. 鄂尔多斯地区沙漠化遥感定量评价[J]. 兰州大学学报, 2007, 43(4): 1-6.
[27] 程晓莉, 安树青, 钦佩, 等. 鄂尔多斯草地退化过程中植被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异质性[J]. 生态学报, 2003, 23(8): 1526-1532.
[28] 黄永梅, 张明理. 鄂尔多斯高原植物群落多样性时空变化特点[J]. 生物多样性, 2006, 14(1): 13-20.
[29] 马广铭, 张荣旺, 张敏. 伊盟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分析[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1(5): 99-101.
[30] 阎德仁, 武智双, 石瑾. 鄂尔多斯气象灾害与沙漠化防治对策[J].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5(3): 35-38.
[31] 史培军. 地理环境演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鄂尔多斯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地理环境演变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1.
[32] 伊克昭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伊克昭盟志[M]. 北京: 现代出版社, 1994.
[33] 伊克昭盟土壤普查办公室. 伊克昭盟土壤[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9.
[34]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内蒙古统计年鉴(1988, 2000, 2008)[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8, 2000, 2008.
[35]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S]. 2006.
[36] 程晋南, 赵庚星, 李红, 等. 基于RS和GIS的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及其动态变化[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11): 83-88.
[37] 谢花林. 基于GIS的典型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J]. 生态学杂志, 2008, 27(1): 135-139.
[38] 王再岚, 李政海, 马中, 等. 鄂尔多斯东胜地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土壤侵蚀敏感性[J]. 生态学报, 2009, 29(1): 484-491.
[3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19—96)[S].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7: 14-16.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andards for Classification and Gradation of Soil Erosion (SL19-96). Beijing: China Water Power Press, 1997:14-16.]
[40] 房世波, 谭凯炎, 刘建栋, 等. 鄂尔多斯植被盖度分布与环境因素的关系[J].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1): 25-33.
[41] 马瑛.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 21(7): 53-58.
[42] 韩文权, 常禹, 胡远满. 景观格局优化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 2005, 24(12): 1487-1492.
[43] 傅伯杰, 陈利顶, 邱扬, 等.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