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施雅风, 曲耀光. 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及其合理利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2] 惠泱河, 蒋晓辉, 黄强, 等.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 2001, 21(1): 30-34.
[3] 徐中民. 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J]. 冰川冻土, 1999, 21(2): 99-106.
[4] 徐中民, 程国栋. 运用多目标分析技术分析黑河流域中游水资源承载力[J].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0, 36(2): 122-132.
[5] 王浩, 秦大庸, 王建华, 等. 西北内陆干旱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19(2): 151-159.
[6] 阮本青, 沈晋. 区域水资源适度承载能力计算模型研究[J].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8, 4(3): 57-61.
[7] 高彦春, 刘昌明. 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阈限分析[J]. 水利学报, 1997(8): 73-79.
[8] 傅湘, 纪昌明. 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9, 8(2): 168-173.
[9] 夏军, 朱一中. 水资源安全的度量: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与挑战[J].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5): 262-269.
[10] 朱一中, 夏军, 谈戈. 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03(2): 180-188.
[11] 闵庆文, 余卫东, 张建新.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方法及应用[J]. 水土保持研究, 2004, 11(3): 14-16.
[12] 程国栋. 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及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框架[J]. 冰川冻土, 2002, 24(4): 361-367.
[13] 王友贞, 施国庆, 王德胜.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5(4): 597-604.
[14] Rijisberman M A.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 of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sustainable urban water system [J].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00, 129(3): 333-345.
[15] 孟庆松, 韩文秀. 复合系统整体协调度模型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9(2): 177-179.
[16] 王岩, 王红瑞. 北京市的水资源与产业结构优化[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17] 关伟. 区域水资源与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量化分析[J]. 地理研究, 2007(7): 685-691.
[18] 方创琳. "水资源约束下西北干旱区城市化过程及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 地理研究, 2005, 24(5): 822-824.
[19] 姚治君, 王建华, 江东, 等.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及其理论探析[J]. 水科学进展, 2002(6): 111-115.
[20] 赵翔, 陈吉江, 毛洪翔. 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9(9): 58-62.
[21] 左其亭. 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理论·方法·应用[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22] 张永勇, 夏军, 王中根.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J].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26(2): 126-132.
[23] 鲍超, 方创琳. 水资源约束力的内涵、研究意义及战略框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21(5): 844-852.
[24] Daily G C, Ehrlich P R. Population, sustainability, and earth carrying capacity [J]. Bioscience, 1992, 42(10): 761-771.
[25] Daily G C, Ehrlich P R. Social economic equity, sustainability, and earth carrying capacity [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1996, 6(4): 991-1001.
[26]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ur Common Future [M].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