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叶亚平, 刘鲁君. 中国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 2000, 13(3): 33-36.
[2] 马天, 王玉杰, 郝电, 等. 生态环境监测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 四川环境, 2003, 22(2): 19-24.
[3] 刘建军, 李新琪, 高利军. 遥感技术在新疆生态环境监测与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 干旱区地理, 2004, 27(4): 508-511.
[4] 季惠颖, 赵碧云.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综述[J]. 环境科学导刊, 2008, 27(2): 21-24.
[5] 李玉实, 孙宏. 本溪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预测[J].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 2002, 22(2): 37-39.
[6] 芦彩梅, 郝永红. 山西省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 2004, 24(5): 71-73.
[7] 李晓秀, 夏智燕, 施燕支, 等. 北京市昌平区绿色食品产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4, 25(6): 50-54.
[8] 任广鑫, 杨改河, 温秀卿, 等. 江河源区区域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 32(3): 1-4. [REN Guang-xin, YANG Gai-he, WEN Xiu-qing, et al. The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to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source regions of Yangtze River and Yellow River and Lantsang River. Jour. of Northwest Sci-Tech Univ. of Agri. and For.: Nat. Sci. Ed., 2004, 32(3): 1-4.]
[9] 李洪义, 史舟, 沙晋明, 等.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生态环境质量遥感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7(8): 1475-1480.
[10] 苏艳娜, 柴春岭, 杨亚梅, 等. 常熟市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可变模糊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23(11): 245-248.
[11] 段沛霞, 倪长健. 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的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方法[J]. 环境研究与监测, 2007, 20(1): 3-5.
[12] 肖继东, 陆锋, 李虎, 等. 基于3S技术的生态环境质量与评价方法研究[J].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9, 3(1): 4-8.
[13] 张晓琴, 石培基. 基于PSR模型的兰州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 24(3): 77-82.
[14] 曾珍英, 江艳, 刘涛. 基于Landsat_TM影像的江西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5): 2531-2533.
[15] 赵昭柄. 福建省地理[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3.
[16] 黄明聪, 陈能志. 福建晋江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 水利水电技术, 2004(4): 104-106.
[17] 刘良明, 梁益同, 马慧云, 等. MODIS和AVHRR植被指数关系的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2004, 29(4): 307-310.
[18] 程乾, 黄敬峰, 王人潮. MODIS和NOAAA/AVHRR植被指数差异初步分析[J]. 科技通报, 2005, 21(2): 205-209.
[19] 陈云浩, 李晓兵, 史培军, 等. 北京海淀区植被覆盖的遥感动态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5): 588-593.
[20] 江振蓝. 多源遥感信息在植被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004.
[21] 江振蓝, 沙晋明, 杨武年. 基于GIS的福州市生态环境遥感综合评价模型[J]. 国土资源遥感, 2004(3): 46-48.
[22] 卢纹岱. SPSS for Windows 统计分析[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