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邵晓梅, 谢俊奇. 中国耕地资源区域变化态势分析[J]. 资源科学, 2007, 29(1): 36-42.
[2] 陈百明, 李世顺. 中国耕地数量下降之剖析: 1986—1995年[J]. 地理科学进展, 1998, 17(3): 43-50. [CHEN Bai-ming, LI Shi-shun. Analyses of the farmland losses in China: 1986-1995. Progress in Geography, 1998, 17(3): 43-50.]
[3] 李秀彬. 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J]. 自然资源学报, 1999, 14(4): 329-333.
[4] 封志明, 刘宝勤, 杨艳昭. 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趋势分析与数据重建: 1949-2003[J].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1): 35-43. [FENG Zhi-ming, LIU Bao-qin, YANG Yan-zhao. A study of the changing trend of Chinese cultivated land amount and data reconstructing: 1949-2003.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5, 20(1): 35-43.]
[5] 林珊珊, 郑景云, 何凡能. 中国传统农区历史耕地数据网格化方法[J]. 地理学报, 2008, 63(1): 83-92.
[6] 高志强, 刘纪远, 庄大方. 我国耕地面积重心及耕地生态背景质量的动态变化[J]. 自然资源学报, 1998, 13(1): 92-96.
[7] 蔡运龙, 霍雅勤. 中国耕地价值重建方法与案例研究[J]. 地理学报, 2006, 61(10): 1084-1092.
[8] 李翠珍, 孔祥斌, 孙宪海. 北京市耕地资源价值体系及价值估算方法[J]. 地理学报, 2008, 63(3): 321-329.
[9] 孔祥斌, 刘灵伟, 秦静. 基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北京大兴区耕地质量评价[J]. 地理学报, 2008, 63(8): 856-868.
[10] 曹银贵, 袁春, 周伟, 等. 中国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及其省域差异分析[J]. 中国土地科学, 2008, 22(2): 17-22.
[11] 刘彦随, 王介勇, 郭丽英. 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J].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12): 4269-4274.
[12] 陈瑜琦, 李秀彬. 1980年以来中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的结构特征[J]. 地理学报, 2009, 64(4): 469-478.
[13] 方修琦, 殷培红, 陈烽栋. 过去20年中国耕地生产力区域差异变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09, 29(4): 470-476.
[14] 蔡玉梅, 张文新, 刘彦随. 中国耕地需求量的多目标预测与分析[J]. 资源科学, 2007, 29(4): 135-138.
[15] 王珏, 伍朝琳. ArcGIS空间分析教程[M]. 北京: ESRI中国(北京)培训中心, 2009.
[16] 葛美玲, 封志明. 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重心曲线特征分析[J]. 地理学报, 2009, 64(2): 202-210.
[17] 李小文, 曹春香, 常超一. 地理学第一定律与时空邻近度的提出[J]. 自然杂志, 2007, 29(2): 69-71.
[18] Miller Harvey J. Tobler’s first law and spatial analysis [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2004, 94(2): 284-2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