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赵逊, 赵汀. 中国地质公园地质背景浅析和世界地质公园建设[J]. 地质通报, 2003, 22(8): 620-630.
[2] 李明路, 姜建军. 论中国的地质遗迹及其保护[J]. 中国地质, 2000(6): 31-34.
[3] 陈从喜. 国内外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的进展与对策建议[J]. 国土资源情报, 2004(5): 8-11.
[4] 邢乐澄. 略论地质遗迹资源与自然文化遗产保护[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18(3): 105-108.
[5] 黄金火.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空间结构与若干地理因素的关系[J]. 山地学报, 2005, 23(5): 527-532.
[6] 胡炜霞, 吴成基. 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泛化[J]. 科技管理研究, 2007(2): 207-219.
[7] 魏遐. 国家地质公园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 北京大学, 2005: 6.
[8] 韩博平. 生态网络中物质、能量流动的时间链分析[J]. 生态学报, 1995, 15(2): 163-168.
[9] Bennett G. Conserving Europe’s Natural Heritage: Towards a European Ecological Network [M].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Law and Policy Series, UK. 1994.
[10] 魏遐, 祁黄雄. 地质公园与自然保护体系[J]. 水土保持研究, 2005, 12(3): 168-172.
[11] 赵汀, 赵逊. 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近况和东南亚地质遗迹的保护现状[J]. 地质通报, 2008, 27(3): 414-425.
[12] 李一飞, 田明中, 等.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保护开发原则解析[J]. 资源与产业, 2007, 9(5): 97-101.
[13] 柯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质公园网络简介[J]. 化石, 2003(2): 39-40.
[14] 叶定衡, 王新政, 等. 中国及毗邻海区新构造图[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8.
[15] 吴珍汉, 吴中海, 等. 中国大陆及邻区新生代构造——地貌演化过程与机理[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1.
[16] 李京森, 康宏达. 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分类、分区与编图[J]. 第四纪研究, 1999(3): 246-253.
[17] 黄继钧. 川黔南北向构造带古构造特征[J]. 地质力学学报, 1998, 4(3): 19-24.
[18] 李晓琴, 赵旭阳, 等. 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发展[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19(5): 96-99.
[19] 穆桂松, 李大伟. 我国地质公园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 26(4): 79-81.
[20] 樊克锋. 河南焦作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资源特色及综合评价[J].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04, 25(3): 225-230.
[21] 鄢志武, 卜永喜.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9): 52-53.
[22] 余菡, 刘新, 等. 浅析美国国家公园管理经验对我国世界地质公园的启示[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5(3): 61-64.
[23] 吴梅, 符光宏. 浅析地质公园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 江西农业学报, 2008, 20(5): 141-143.
[24] 袁光平, 夏英煌, 等. 地质公园的建设及其发展[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5(6): 26-27.
[25] 彭永祥, 吴成基. 地质遗迹资源及其保护与利用的协调性问题——以陕西省为例[J]. 资源科学, 2004, 26(1): 69-75.
[26] 刘海龙, 杨锐. 对构建中国自然文化遗产地整合保护空间网络的思考[J]. 中国园林, 2009(1): 24-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