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封志明. 资源科学导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世界钢铁工业地理[M].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9.
[3] 梁仁彩, 等. 世界能源地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9.
[4] 郎一环. 全球资源态势与中国对策[M]. 武汉: 湖北科技出版社, 2000.
[5] 霍明远, 张增顺. 中国的自然资源[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6] 鲁奇, 任国柱. 农业资源态势分析与优化配置[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7] FENG Zhi-ming, TANG Yan, YANG Yan-zhao, et al. Relief degree of land surface and its influence o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8, 18(2): 237-246.
[8] FENG Zhi-ming, YANG Yan-zhao, ZHANG Dan. Natural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for human settlements in China based on GIS[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9, 19(4): 437-446.
[9] 刘东, 封志明, 杨艳昭. 基于GIS的中国物质积累基础评价: 从分县到分省[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7): 1234-1246.
[10] 葛美玲, 封志明. 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中心曲线特征分析[J]. 地理学报, 2009, 64(2): 202-210.
[11] 汤奇成. 塔里木盆地水资源与绿洲建设[J]. 自然资源, 1989(6): 28-34.
[12] 汤奇成. 绿洲的发展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5, 9(3): 107-111.
[13] 李丽娟, 郭怀成, 陈冰, 等. 柴达木盆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 环境科学, 2000, 21(2): 20-23.
[14] 姚治君, 王建华, 江东, 等.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及其理论探析[J]. 水科学进展, 2002, 13(1): 111-115.
[15] 贾绍凤, 周长青, 汤奇成, 等. 西北地区水资源可利用量与承载能力估算[J]. 水科学进展, 2004, 15(6): 801-807.
[16] 姚治君, 刘宝勤, 高迎春. 基于区域发展目标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J]. 水科学进展, 2005, 16(1): 109-113.
[17] 李丽娟, 郑红星. 海滦河流域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J]. 地理学报, 2000, 55(4): 495-500.
[18] 李丽娟, 李海滨, 王娟. 海河流域河道外生态需水研究[J]. 海河水利, 2002(4): 9-11.
[19] 李九一, 李丽娟, 姜德娟, 等. 沼泽湿地生态储水量及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探讨[J]. 地理学报, 2006, 61(3): 289-296.
[20] 张丽, 李丽娟, 梁丽乔, 等. 流域生态需水的理论及计算研究进展[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7): 307-312.
[21] 左大康. 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文集(第一集).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1.
[22] 朱振源, 贾绍凤. 黄河流域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对水沙的影响预测//杨勤业. 黄河流域自然环境变迁与水沙运动规律研究文集(第六集).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3.
[23] 李丽娟, 郑红星. 华北典型河流年径流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力分析——以潮白河为例[J]. 地理学报, 2000, 55(3): 309-317.
[24] 姚治君, 管彦平, 高迎春. 潮白河径流分布规律及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6): 599-606.
[25] 周陈超, 贾绍凤, 燕华云, 等. 近50a以来青海省水资源变化趋势分析[J]. 冰川冻土, 2005, 27(3): 432-437.
[26] LI Li-juan, ZHANG Lu, WANG Hao.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landuse change on streamflow from the Wuding River Basin in China[J].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007, 21: 3485-3491.
[27] 李丽娟, 姜德娟, 李九一, 等.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研究进展[J].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2): 211-224.
[28] 姜德娟, 李丽娟, 侯西勇, 等. 洮儿河流域中上游水循环要素变化及其原因[J]. 地理研究, 2009, 28(1): 55-63.
[29] LIANG Li-qiao, LI Li-juan, ZHANG Li, et al. Sensitivity of Penman-Monteith 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in Tao’er River Basin of Northeastern China[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8, 18(4): 340-347.
[30] 董晓辉, 姚治君, 陈传友. 黄河源区径流变化及其对降水的响应[J]. 资源科学, 2007, 29(3): 67-73.
[31] 刘剑, 姚治君, 陈传友. 雅鲁藏布江径流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3): 471-477.
[32] 李丽娟, 李海滨, 王娟. 澜沧江水文与水环境特征及其时空分异[J]. 地理科学, 2002, 22(1): 49-56.
[33] ZHANG Shi-feng, JIA Shao-feng, LIU Chang-ming, et al. Study on the changes of water cycle and its impacts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J]. Science in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04, 47(Supp1): 142-151.
[34] 姚檀栋, 姚治君. 青藏高原冰川退缩对河水径流的影响[J]. 自然杂志, 2010, 32(1): 4-8.
[35] 姚治君, 段瑞, 董晓辉, 等. 青藏高原冰湖研究进展及趋势[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 10-14.
[36] 戴向前, 刘昌明, 李丽娟.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探讨与对策[J]. 地理学报, 2007, 62(9): 907-916.
[37] 贾绍凤, 张士锋. 中国的用水何时达到顶峰[J]. 水科学进展, 2000, 11(4): 470-477.
[38] 贾绍凤, 张军岩, 张士锋. 区域水资源压力指数与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J].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6): 538-545.
[39] 贾绍凤, 张士锋. 海河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J].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4): 379-388.
[40] 贾绍凤, 何希吾, 夏军. 中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及对策[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4, 19(5): 347-351.
[41] 李丽娟, 梁丽乔, 刘昌明, 等. 近20年我国饮用水污染事故分析及防治对策[J]. 地理学报, 2007, 62(9): 917-924.
[42] 姚治君, 林耀明, 高迎春, 等. 华北平原分区适宜性农业节水技术与潜力[J]. 自然资源学报, 2000, 15(3): 259-264.
[43] YAO Zhi-jun, ZHENG Hong-xing, LIU Jian, et al. Changs of Water Utilization Structure and Potential Capacity of Sewage Reuse in Beijing, China. Wollongong, Australia, 2005: 774-782.
[44] JIA Shao-feng, WANG Guo, ZHANG Shi-feng,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f socio-economic water cycle in China[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2, 12(1): 114-120.
[45] 贾绍凤, 张士锋, 杨红, 等. 工业用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用水库兹涅茨曲线[J].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19(3): 279-284.
[46] JIA Shao-feng, YANG Hong, ZHANG Shi-feng, et al. Industrial water use Kuznets Curve: Evidence from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J].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2006, 132(3): 183-191.
[47] 刘宝勤, 姚治君, 高迎春. 北京市用水结构变化趋势及驱动力分析[J]. 资源科学, 2003, 25(2): 38-43.
[48] 贾绍凤, 康德勇. 提高水价对水资源需求的影响分析——以华北地区为例[J]. 水科学进展, 2000, 11(1): 49-53.
[49] 周长青, 贾绍凤, 刘昌明, 等. 用水计划与水价对华北工业企业用水的影响——以河北省为例[J]. 地理研究, 2006, 25(1): 103-111.
[50] 贾绍凤, 姜文来, 沈大军, 等. 水资源经济学[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51] 姚治君, 刘剑, 苏人琼. 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效果与综合管理对策[J]. 资源科学, 2006, 28(2): 28-32.
[52] 贾绍凤. 如何突破中国水资源保护的瓶颈——制度分析与建议. 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 大连, 2009.
[53] 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课题组. 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54] 陈百明. 中国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力研究[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1.
[55] 封志明, 刘宝勤, 杨艳昭. 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趋势分析与数据重建: 1949—2003[J].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4(1): 35-44.
[56] 封志明, 杨艳昭, 张晶, 等. 从栅格到县域: 中国粮食生产的资源潜力区域差异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5): 747-755.
[57] YANG Yan-zhao, FENG Zhi-ming, HUANG He-qing. Climate-induced changes in crop water balance during 1960-2001 in Northwest China[J]. Agriculture, Ecosystems&Environment, 2008, 127(1/2): 107-118.
[58] FENG Zhi-ming, YANG Yan-zhao, ZHANG Yao-qi, et al. Grain-for-green policy and its impacts on grain supply in West China[J]. Land Use Policy, 2005(22): 301-312.
[59] 封志明. 中国未来人口发展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障[J]. 人口研究, 2007, 31(2): 15-29.
[60] 封志明, 杨艳昭, 张晶. 中国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从分县到全国[J].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5): 865-875.
[61] 封志明. 一个基于土地利用详查的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新方案[J].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16(3): 325-333.
[62] 封志明, 潘明麒, 张晶. 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21(1): 45-54.
[63] 成升魁, 封志明. 中国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64] 陈立, 高山, 封志明, 等. 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研究[M].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9.
[65] 黄河清, 潘理虎, 王强, 等. 基于农户行为的土地利用人工社会模型的构造与应用[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3): 353-367.
[66] 潘理虎. 水土资源综合利用的人工社会模型研究——以鄱阳湖区为例. 北京: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10.
[67] PAN Li-hu, HUANG He-qing. The generation of transport networks based on DLA model in an artificial society model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ical systems.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Automation Engineering,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