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Scientific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M]. Solomon S, et al.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142.
[2] 马柱国. 中国北方地区霜冻日的变化与区域增暖相互关系[J]. 地理学报, 2003, 58(增刊1): 31-37.
[3] Liu X, Yin Z, Shao X, et al. Temporal trends and variability of daily maximum and minimum, extreme temperature events, and growing season length over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during 1961–2003 [J]. J. Geophys. Res., 2006, 111, D19109.
[4] 唐晶, 张文煜, 赵光平, 等. 宁夏近44 年霜冻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分析[J].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8, 2(2): 15-18.
[5] 徐铭志, 任国玉. 近40年中国气候生长期的变化[J]. 应用气象学报, 2004, 15(3): 306-312.
[6] 张厚瑄, 张翼. 中国活动积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J]. 地理学报, 1994, 49(1): 27-36.
[7] 孙兰东, 刘德祥. 西北地区热量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J]. 干旱气象, 2008, 26(1): 8-11.
[8] 缪启龙, 丁园圆, 王勇, 等. 气候变暖对中国热量资源分布的影响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5): 934-944.
[9] 张强, 邓振镛, 赵映东, 等.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8, 28(3): 1210-1218.
[10] 杨维西. 全球变化中的中国干旱区——响应与趋势[J]. 林业科学, 2008, 44(8): 124-130.
[11] 施雅风. 气候变化对西北华北水资源的影响[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17-25.
[12] 汤奇成. 中国干旱区水文及水资源利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132-147.
[13] 魏凤英.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7: 99-104.
[14] 丁裕国, 江志红. 极端气候研究方法导论[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9: 137-141.
[15] 丁裕国, 张耀存, 刘吉峰. 一种新的气候分型区划方法[J]. 大气科学, 2007, 31(1): 129-136.
[16] 刘吉峰, 李世杰, 丁裕国, 等. 一种用于中国年最高(低)气温区划的新的聚类方法[J]. 高原气象, 2005, 24(6): 966-973.
[17] 张雪芹, 孙杨, 毛炜峄, 等. 我国北方干旱区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J]. 干旱区研究, 2010, 27(4).
[18] 姜会飞. 农业气象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64-68.
[19] 孙杨. 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北京: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10.
[20] 云雅如, 方修琦, 王丽岩, 等. 我国作物种植界线对气候变暖的适应性响应[J]. 作物杂志, 2007(3): 20-23.
[21] 周广胜, 郑元润, 罗天祥, 等. 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及其应用[J]. 林业科学, 1998, 34(5): 2-11.
[22] Lieth H. Modeling the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the world //Lieth H, Whittaker R H.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the Biosphere. Springer, New York, 1977: 237-263.
[23] Thornthwaite C W. An approach toward a r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climate [J]. Geogr. Rev., 1948, 38: 57-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