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徐维祥, 李露, 周建平, 刘程军.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及其驱动机制[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9): 2044-2062. |
[2] |
付扬军, 师学义, 和娟. 汾河流域景观破碎化时空演变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8): 1606-1619. |
[3] |
董禹麟, 于皓, 王宗明, 李明玉. 1990-2015年朝鲜土地覆被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2): 288-300. |
[4] |
熊昌盛, 谭荣, 岳文泽.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不同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差异探讨: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12): 2124-2135. |
[5] |
张静怡, 卢晓宁, 洪佳, 孟成真. 2000—2014年四川省气溶胶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子定量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9): 1514-1525. |
[6] |
李森, 王金华, 王兮之, 李辉霞, 陈志军, 廖肖霞. 30a来粤北山区土地石漠化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力——以英德、阳山、乳源、连州四县(市)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5): 816-826. |
[7] |
李德一, 张安定, 张树文. 山东半岛北部海岸带城乡聚落扩展变化特征与驱动力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4): 612-618. |
[8] |
谷晓坤, 陈百明, 代兵. 经济发达区农村居民点整理驱动力与模式——以浙江省嵊州市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5): 701-708. |
[9] |
王立猛, 何康林. 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中国环境压力的时间差异——以1952—2003年能源消费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21(6): 862-869. |
[10] |
赵翠薇, 濮励杰, 孟爱云, 黄贤金, 周寅康. 基于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广西江州区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21(2): 172-179. |
[11] |
黄贤金, 于术桐, 马其芳, 李璐璐, 翟文侠.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物质代谢响应初步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21(1): 1-8. |
[12] |
谈明洪, 吕昌河. 城市用地扩展与耕地保护[J].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1): 52-58. |
[13] |
侯伟, 张树文, 张养贞, 匡文慧. 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50年代以来湿地退缩过程及驱动力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19(6): 725-731. |
[14] |
王静爱, 赖彦斌, 徐伟, 陈婧. NSTEC土地利用格局的人口密度变化驱动力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19(1): 21-28. |
[15] |
李晓文, 方精云. 近10年来长江下游地区耕地动态变化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5): 562-5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