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袁源, 张小林, 李红波, 胡晓亮, 王亚华. 基于位置大数据的村域尺度多功能性评价——以苏州市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3): 674-687. |
[2] |
李艳红, 张立娟, 朱文博, 张静静, 徐帅博, 朱连奇. 全球变化背景下南方红豆杉地域分布变化[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3): 783-792. |
[3] |
何振芳, 郭庆春, 刘加珍, 张莹莹, 刘杰, 丁航. 河北省大气污染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2): 411-419. |
[4] |
覃艺, 张廷斌, 易桂花, 魏澎涛, 杨达. 2000年以来内蒙古生长季旱情变化遥感监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2): 459-475. |
[5] |
庞艳梅, 陈超, 郭晓艺, 徐富贤. 1961—2015年西南区域单季稻生长季气候年型及其生产潜力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2): 476-489. |
[6] |
李东昇, 张仁勇, 崔步礼, 赵云朵, 王莹, 姜宝福. 1986—2015年青藏高原哈拉湖湖泊动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2): 501-512. |
[7] |
宁怡楠, 杨晓楠, 孙文义, 穆兴民, 高鹏, 赵广举, 宋小燕.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径流量变化趋势及其归因[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1): 256-269. |
[8] |
吴立钰, 张璇, 李冲, 郝芳华.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伊逊河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7): 1744-1756. |
[9] |
任正超, 朱华忠, 史华, 柳小妮. 最后间冰期至未来2070s中国潜在自然植被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6): 1484-1498. |
[10] |
薛海, 张帆. 降水量与城市大气环境关系——以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4): 937-949. |
[11] |
方梓行, 何春阳, 刘志锋, 赵媛媛, 杨延杰.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特点及未来趋势——基于观测和模拟资料的综合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2): 358-370. |
[12] |
马伟东, 刘峰贵, 周强, 陈琼, 刘飞, 陈永萍. 1961—2017年青藏高原极端降水特征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2): 3039-3050. |
[13] |
费龙, 邓国荣, 张洪岩, 郭笑怡, 王晓东. 基于降水Z指数的朝鲜降水及旱涝时空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2): 3051-3065. |
[14] |
石育中, 杨新军, 赵雪雁. 气象干旱对甘肃省榆中县乡村社会—生态系统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9): 1987-2000. |
[15] |
李明, 王贵文, 柴旭荣, 胡炜霞, 张莲芝. 基于空间聚类的中国东北气候分区及其气象干旱时间变化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8): 1682-16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