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维伟, 孙文颖. 尕海湿地植被退化过程中有机碳及相关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5): 1250-1260. |
[2] |
李冬雪, 李雨芩, 张珂豪, 马旭, 张树岩, 刘伟华, 车纯广, 崔保山. 黄河口典型潮沟土壤碳氮分布特征规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2): 460-471. |
[3] |
黄先飞, 周运超, 张珍明. 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后寨河喀斯特小流域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6): 1056-1067. |
[4] |
张圣民, 许明祥, 张志霞, 李彬彬. 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农田土壤有机碳采样布点方法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4): 634-643. |
[5] |
张珍明, 周运超, 黄先飞, 田潇. 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2): 313-324. |
[6] |
张萌萌, 刘梦云, 常庆瑞, 刘欢, 张杰. 1985—2015年陕西黄土台塬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11): 2032-2045. |
[7] |
王修康, 戚兴超, 刘艳丽, 刘之广, 宋付朋, 李成亮. 泰山山前平原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结构特征及其对土壤持水性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1): 63-74. |
[8] |
王海候, 金梅娟, 陆长婴, 施林林, 周新伟, 沈明星, 季国军, 张永春. 秸秆还田模式对农田土壤碳库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5): 755-764. |
[9] |
刘梦云, 吴健利, 刘丽雯, 虞亚楠. 黄土台塬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9): 1564-1576. |
[10] |
邱甜甜, 刘国彬, 王国梁, 孙利鹏, 姚旭. 人工油松林不同生长阶段深层土壤有机碳和活性碳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8): 1399-1409. |
[11] |
金宝石, 高灯州, 杨平, 王维奇, 曾从盛. 闽江河口区互花米草入侵不同年限下湿地土壤有机碳变化[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4): 608-619. |
[12] |
曾全超, 李鑫, 董扬红, 安韶山. 黄土高原延河流域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11): 1881-1891. |
[13] |
廖洪凯, 李娟, 龙健, 刘灵飞, 杨华, 张文娟. 基于组内-组间主成分分析的土地利用与团聚体有机碳关系的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1): 141-151. |
[14] |
楚珺尧, 王晶苑, 王绍强. 中亚热带典型人工针叶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浓度变化特征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8): 1403-1410. |
[15] |
张志霞, 许明祥, 师晨迪, 邱宇洁. 黄土丘陵区不同地貌单元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7): 1173-11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