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琳轲, 梁流涛, 高攀, 范昌盛, 王宏豪, 王瀚.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关系及交互响应[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1): 176-195. |
[2] |
燕守广, 李辉, 李海东, 张银龙. 基于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以南京市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5): 1109-1118. |
[3] |
方莹, 王静, 黄隆杨, 翟天林.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诊断与识别——以烟台市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 190-203. |
[4] |
张年国, 王娜, 殷健. 国土空间规划"三条控制线"划定的沈阳实践与优化探索[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10): 2175-2185. |
[5] |
胡振通, 孔德帅, 魏同洋, 靳乐山. 草原生态补偿:减畜和补偿的对等关系[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11): 1846-1859. |
[6] |
刘军会, 高吉喜, 马苏, 王文杰, 邹长新. 中国生态环境敏感区评价[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10): 1607-1616. |
[7] |
白元, 徐海量, 刘新华, 凌红波. 塔里木河干流荒漠河岸林的空间分布与生态保护[J]. 自然资源学报, 2013, 28(5): 776-785. |
[8] |
李海东, 方颖, 沈渭寿, 孙明, 佘光辉. 西藏日喀则机场周边风沙源空间分布及近34年的演变趋势[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7): 1148-1155. |
[9] |
张春桂, 李计英. 基于3S技术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12): 2060-2071. |
[10] |
俞孔坚,李海龙,李迪华. “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城市化过程中对自然系统的精明保护[J].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6): 937-958. |
[11] |
王晓栋, 崔伟宏. 县级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技术系统研究——以包头市郊区县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1999, 14(3): 265-2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