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国志, 张景然.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文献综述及实践进展[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2): 525-540. |
[2] |
周佳宁, 毕雪昊, 邹伟. “流空间”视域下淮海经济区城乡融合发展驱动机制[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8): 1881-1896. |
[3] |
车冰清, 朱传耿, 仇方道. 淮海经济区城乡空间融合格局及形成机制[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8): 1897-1907. |
[4] |
李鑫, 马晓冬, KhuongManh-ha, 祝金燕. 城乡融合导向下乡村发展动力机制[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8): 1926-1939. |
[5] |
陈晓华, 姚林. 皖北地区乡村稀释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基于城乡关系的视角[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8): 1958-1971. |
[6] |
刘建志, 房艳刚, 王如如. 山东省农业多功能的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2): 2901-2915. |
[7] |
郑涛, 陈爽, 张童, 徐丽婷, 马丽雅.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生态用地流失机制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2): 2980-2994. |
[8] |
杨帆, 宗立, 沈珏琳, 刘乐峰. 科学理性与决策机制:“双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思考[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0): 2311-2324. |
[9] |
陈舒婷, 郭兵, 杨飞, 韩保民, 范业稳, 杨潇, 何田莉, 刘悦, 杨雯娜. 2000—2015年青藏高原植被NPP时空变化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0): 2511-2527. |
[10] |
黄海, 杨顺, 田尤, 谢忠胜. 汶川地震重灾区泥石流灾损土地利用及生态修复模式——以北川县都坝河小流域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 106-118. |
[11] |
姚成胜, 殷伟, 李政通. 中国粮食安全系统脆弱性评价及其驱动机制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8): 1720-1734. |
[12] |
杨晓, 刘爱民, 贾盼娜, 薛莉. 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空间格局及其演变机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7): 1440-1456. |
[13] |
张英浩, 陈江龙, 高金龙, 蒋伟萱. 经济转型视角下长三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机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6): 1157-1170. |
[14] |
杨梦杰, 杨凯, 李根, 牛小丹. 博弈视角下跨界河流水资源保护协作机制——以太湖流域太浦河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6): 1232-1244. |
[15] |
刘春腊, 徐美, 周克杨, 曾凡超, 刘子明. 精准扶贫与生态补偿的对接机制及典型途径——基于林业的案例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5): 989-1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