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报 ›› 2009, Vol. 24 ›› Issue (9): 1582-1592.doi: 10.11849/zrzyxb.2009.09.008

• 资源生态 • 上一篇    下一篇

1982—2003年中国草地生物量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辛晓平1,2|张保辉1,2|李刚1,2|张宏斌1,2|陈宝瑞1,2|杨桂霞1,2   

  1. 1.农业部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北京 100081;2.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北京 100081
  • 出版日期:2009-09-29 发布日期:2009-09-29

Variation in spatial pattern of grassland biomass in China from 1982 to 2003

XIN Xiao-ping1,2,ZHANG Bao-hui1,2,LI Gang1,2,ZHANG Hong-bin1,2,CHEN Bao-rui1,2,YANG Gui-xia1,2   

  • Online:2009-09-29 Published:2009-09-29

摘要: 论文结合草地生物量调查资料、对应时段NDVI数据,分析了1982—2003年不同时期我国草地生物量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末期,全国大部分地区草地生物量增加或基本持平;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大面积范围内草地生物量降低,热性草丛、温性草甸草原、山地草甸、低地草甸下降幅度分别为10.86%、4.96%、4.86%、3.49%;90年代末期后,北方大部分地区草地生物量上升到80年代的水平,南方草地生物量略有上升;1982—2003年草原区平均气温上升0.6~1.5℃,降雨量减少23.3%,草地生物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有弱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29),与气温变化无关。

关键词: 草地生物量, 时空格局, 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