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黄端, 闫慧敏, 池泓, 耿晓蒙, 邵奇慧. 2000—2015年江汉平原农田生态系统NPP时空变化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4): 845-856. |
[2] |
钱钊晖, 王绍强, 周国逸, 张雷明, 孟泽. 冠层结构对亚热带常绿林光能利用效率估算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3): 613-623. |
[3] |
缪建群, 杨文亭, 杨滨娟, 马艳芹, 黄国勤. 崇义客家梯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11): 1817-1831. |
[4] |
王自奎, 吴普特, 赵西宁, 李正中, 付小军. 作物间套作群体光能截获和利用机理研究进展[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6): 1057-1066. |
[5] |
马宁, 王乃昂, 黄银洲, 李宏宇, 路俊伟.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夏季不同天气条件下陆-湖面辐射收支与能量分配特征对比[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5): 796-809. |
[6] |
林飞燕, 吴宜进, 王绍强, 周蕾, 杨风亭, 石浩, 蔡锦涛. 秸秆还田对江西农田土壤固碳影响的模拟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3, 28(6): 981-993. |
[7] |
陈博, 欧阳竹, 程维新, 刘丽平. 近50a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耗水规律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7): 1186-1199. |
[8] |
孙振中, 王吉顺, 潘国艳, 欧阳竹, 李发东, 程维新. 刈割对华北平原人工草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J].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5): 809-819. |
[9] |
付刚, 沈振西, 张宪洲, 石培礼, 何永涛, 孙维, 武建双, 周宇庭. 利用蒸散比和气温模拟藏北高寒草甸的光能利用效率[J].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3): 450-459. |
[10] |
宋献方, 王仕琴, 肖国强, 王志民, 刘鑫. 华北平原地下水浅埋区土壤水分动态的时间序列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1): 145-155. |
[11] |
王树涛, 门明新, 李新旺, 陈影, 李晶, 许皞. 河北平原区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及影响因子时序特征——以雄县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5): 871-880. |
[12] |
罗怀良. 川中丘陵地区近55年来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动态研究——以四川省盐亭县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2): 251-258. |
[13] |
李新旺, 门明新, 王树涛, 齐跃普, 杜博洋, 许皞. 基于过程的河北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J].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3): 430-439. |
[14] |
李泉, 张宪洲, 石培礼, 何永涛, 徐玲玲, 孙维. 西藏高原高寒草甸能量平衡闭合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3): 391-399. |
[15] |
宋献方 李发东 刘昌明 唐常源 张万军 . 太行山区水循环及其对华北平原地下水补给的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3): 398-4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