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覃艺, 张廷斌, 易桂花, 魏澎涛, 杨达. 2000年以来内蒙古生长季旱情变化遥感监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2): 459-475. |
[2] |
汪言在, 董一帆, 苏正安. 基于土地利用与植被恢复情景的土壤侵蚀演变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6): 1369-1380. |
[3] |
任正超, 朱华忠, 史华, 柳小妮. 最后间冰期至未来2070s中国潜在自然植被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6): 1484-1498. |
[4] |
马维伟, 孙文颖. 尕海湿地植被退化过程中有机碳及相关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5): 1250-1260. |
[5] |
陈卓鑫, 王文龙, 郭明明, 王天超, 郭文召, 王文鑫, 康宏亮, 杨波, 赵满. 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不同地貌部位土壤可蚀性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2): 387-398. |
[6] |
邱冬冬, 闫家国, 张树岩, 左佃龙, 刘泽正, 汪方芳, 王青, 崔保山. 滨海湿地退化区鸟类刨坑觅食行为促进植被的恢复[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2): 449-459. |
[7] |
肖武, 张文凯, 吕雪娇, 王新静. 西部生态脆弱区矿山不同开采强度下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以神府矿区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 68-81. |
[8] |
张文强, 孙从建, 李新功. 晋西南黄土高原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生态效应评估[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8): 1748-1758. |
[9] |
黄蓉, 张建梅, 林依雪, 卜添荟, 王鑫, 薛紫月, 李艳忠, 马燮铫, 于志国, 白鹏. 新安江上游流域径流变化特征与归因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8): 1771-1781. |
[10] |
孙从建, 侯慧新, 陈伟, 杨伟, 郑振婧. 典型黄土塬区不同植物措施水土保持效应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7): 1405-1416. |
[11] |
白雪莲, 季树新, 王理想, 陈正新, 常学礼. 鄂尔多斯十大孔兑区植被生产力变化趋势对土地利用转移的响应[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6): 1186-1195. |
[12] |
高庆, 艾里西尔·库尔班, 肖昊. 塔里木河下游区域植被时空变化[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3): 624-632. |
[13] |
张军泽, 陈锡云, 岳辉, 冯冲. 不同恢复模式下红壤区森林植被盖度变化的阈值效应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11): 2403-2414. |
[14] |
陶欢, 李存军, 周静平, 董熙, 王艾萌, 吕红鹏. 基于高分1号影像的森林植被信息提取[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6): 1068-1079. |
[15] |
邓晨晖, 白红英, 高山, 刘荣娟, 马新萍, 黄晓月, 孟清. 秦岭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响应[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3): 425-4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