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方梓行, 何春阳, 刘志锋, 赵媛媛, 杨延杰.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特点及未来趋势——基于观测和模拟资料的综合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2): 358-370. |
[2] |
文榕生. 我国历史生物地理学研究的开拓者——文焕然先生诞辰100周年祭[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7): 1555-1568. |
[3] |
李文龙, 石育中, 鲁大铭, 刘倩, 乌铁红. 北方农牧交错带干旱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9): 1599-1612. |
[4] |
王利平, 文明, 宋进喜, 窦馨逸. 1961—2014年中国干燥度指数的时空变化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9): 1488-1498. |
[5] |
徐兰, 罗维, 周宝同.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农牧交错带典型流域生态风险评价——以洋河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4): 580-590. |
[6] |
杨艳昭, 张伟科, 封志明, 刘东. 土地利用变化的水土资源平衡效应研究——以西辽河流域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3, 28(3): 437-449. |
[7] |
巴桑赤烈, 刘景时, 牛竟飞, 达瓦顿珠, 次边. 西藏中部巴木错湖泊面积变化及其原因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2): 302-310. |
[8] |
范兰, 吕昌河, 陈朝. 作物产量差及其形成原因综述[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12): 2155-2166. |
[9] |
李森, 王金华, 王兮之, 李辉霞, 陈志军, 廖肖霞. 30a来粤北山区土地石漠化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力——以英德、阳山、乳源、连州四县(市)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5): 816-826. |
[10] |
边多, 李春, 杨秀海, 边巴次仁, 李林. 藏西北高寒牧区草地退化现状与机理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2): 254-262. |
[11] |
王明全, 王金达, 刘景双. 不同资源环境梯度下吉林西部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4): 507-515. |
[12] |
邓坤枚, 石培礼, 杨振林. 长白山树线交错带的生物量分配和净生产力[J].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21(6): 942-948. |
[13] |
陈海, 康慕谊, 曹明明. 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气候资源空间特征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21(2): 204-209. |
[14] |
相伟.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建设成本体系研究——以吉林省西部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21(1): 92-99. |
[15] |
蒋卫国, 陈云浩, 李京, 李加洪, 武永峰.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演变[J].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6): 871-8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