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静涵, 刘梦云, 张杰, 张萌萌, 曹润珊, 曹馨悦.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3): 743-754. |
[2] |
陈卓鑫, 王文龙, 郭明明, 王天超, 郭文召, 王文鑫, 康宏亮, 杨波, 赵满. 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不同地貌部位土壤可蚀性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2): 387-398. |
[3] |
张文强, 孙从建, 李新功. 晋西南黄土高原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生态效应评估[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8): 1748-1758. |
[4] |
亢小语, 张志强, 陈立欣, 冷曼曼, 杨锋伟. 黄土高原中尺度流域基流变化驱动因素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3): 563-572. |
[5] |
安乐生, 赵宽, 李明. 表征全吸力范围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评估及其转换函数构建[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12): 2732-2742. |
[6] |
张钦弟, 卫伟, 陈利顶, 杨磊. 黄土高原草地土壤水分和物种多样性沿降水梯度的分布格局[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8): 1351-1362. |
[7] |
任婧宇, 彭守璋, 曹扬, 霍晓英, 陈云明. 1901—2014年黄土高原区域气候变化时空分布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4): 621-633. |
[8] |
赵安周, 张安兵, 刘海新, 刘焱序, 王贺封, 王冬利. 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3): 449-460. |
[9] |
邱甜甜, 刘国彬, 王国梁, 孙利鹏, 姚旭. 人工油松林不同生长阶段深层土壤有机碳和活性碳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8): 1399-1409. |
[10] |
曾全超, 李鑫, 董扬红, 安韶山. 黄土高原延河流域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11): 1881-1891. |
[11] |
郭正, 李军, 张玉娇, 曹裕, 张丽娜, 范鹏. 黄土高原不同降水量区旱作苹果园地水分生产力和土壤干燥化效应模拟与比较[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1): 135-150. |
[12] |
曾全超, 李鑫, 董扬红, 李娅芸, 程曼, 安韶山. 陕北黄土高原土壤性质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纬度变化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5): 870-879. |
[13] |
乔艳琴, 樊军, 高宇, 王胜, 易彩琼.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植被间土壤水分竞争[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5): 801-809. |
[14] |
孙文义, 邵全琴, 刘纪远. 黄土高原不同生态系统水土保持服务功能评价[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3): 365-376. |
[15] |
郭慧敏, 张彦军, 刘庆芳, 姜继韶, 李俊超, 王蕊, 李娜娜, 李如剑, 郭胜利, 李春越.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呼吸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10): 1686-16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