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樊杰,孙威,傅小锋.我国矿业城市持续发展的问题、成因与策略[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68~77.
[2] 郭秀锐,毛显强,冉圣宏.国内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3):28.
[3] 杨贤智.环境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50~155.
[4] 王中根,夏军.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方法研究[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1999,16(4):9~12.
[5] 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6] 杨志峰,隋欣.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评价[J].环境科学学报,2005,25(5):586~594.
[7] 王家骥,姚小红,李京荣,等.黑河流域生态承载力估测[J].环境科学研究,2000,13(2):44~48.
[8]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55(5):607~616.
[9] 毛汉英,余丹林.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J].地理学报,2001,56(3):363~371.
[10] 吴琼,王如松,李宏卿,等.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2005,25(8):2090~2095.
[11] 王平,马立平,李开.南京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J].生态学杂志,2006,25(1):60-63.
[12] 孟爱云,濮励杰.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初步研究——以江苏省吴江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5): 768~774.
[13] 鞍山市统计局. 鞍山统计年鉴2001-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14] 乔家君.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在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中的应用[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33(2):58-62.
[15] 张凤玲,刘静玲,杨志峰.城市河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北京市"六海"为例[J].生态学报,2005,25(11): 3019~3027.
[16] Adnan A H, Stephen R D.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policy and governance: Issues for ecological economic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6,60:86-99.
[17] 黄和平,毕军.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J].资源科学,2006,28(6): 20~27.
[18] 顾康康,刘景双,窦晶鑫.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7, 23(2):7~11. |